吴茱萸,辛、苦,大热,有小毒。入脾、胃、肝、肾经。温中止痛,理气止呕。 《本草纲目》:“开郁化滞,治吞酸、厥阴痰涎头痛、阴毒腹痛、疝气。”盐水炒用,或甘草水漂淡用。本品辛热苦燥,血虚有火者忌用,孕妇慎用。 一、和胃制酸 左金丸原方由黄连6两、吴茱萸1两组成,主治肝经火旺,胁痛、脘痞、吞酸等症,以黄连为主,是实则泻子之旨,少佐吴茱萸以开郁降逆。 我每次用黄连1.5~5g,吴茱萸1.5~5g,入煎剂,取吴茱萸辛散温通,开郁散结,降逆止呕,并引热下行,不至上逆犯胃。 黄连苦寒,清心泻火,直折木火上炎之势。合用则辛开苦降,和胃制酸作用良好。 善治肝郁化热,胃失和降而致的中脘痛满、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嘈杂、口苦、嗳气、苔黄、脉弦等症。可用于急、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慢性肠炎。 病证往往寒热错杂,寒多热多比重不一,热多用“凉左金”(即左金丸用量),寒热相等用“平左金”(各等分),寒甚热少用“温左金”(重吴茱萸轻黄连)。 二、止吐止痛 止吐主药半夏,治中焦湿气上泛之吐,但不治胃痛。吴茱萸温脾胃虚寒,治厥气上逆之呕吐,并治胃痛。 胃寒脘痛,迁延日久,可有血瘀,可有湿痰,发则痛剧如刺,呕吐涎水,影响纳食,我用吴茱萸6g,半夏10g,香附、丹参各9g,檀香5g,砂仁3g(后下),合为温中除湿活血之剂,止吐止痛颇为得力。 三、治口舌生疮 口疮,多发于唇颊内侧及舌边牙龈,呈凹形溃疡,疮周包红;鹅口疮,口内糜烂,舌面及口角满布白屑,疼痛。皆因心脾积热上升所致。 如服药困难或乏效,就宜外治:用生吴茱萸细末醋稠糊状,每取2分钱币大两块,分贴左右足心(涌泉穴),外护胶布,每晚换一次,连用3天应见效。 如效甚微,另用鲜天烛叶绞取自然汁,以凉开水对至淡绿色,棉球蘸洗患处,日2~3次,则消炎止痛。 成年人慢性口腔溃疡,亦宜上法,再加服归脾丸(浓缩丸)每次8粒,日3次。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临证用药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龚士澄赞赏 长按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哪里中医治疗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