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皮肤病医院是哪家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概述:Dieulafoy病(国内称杜氏病)是一种胃粘膜下恒径动脉畸形引起的出血,畸形的动脉直径通常为1~3mm,dieulafoy病特征是正常粘膜上有似针尖样糜烂,喷出动脉血,约83%病灶在距胃食管交界处6cm内的胃体后、前壁且近小弯侧,亦有报道发生于胃窦、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甚至直肠。大部分患者无先兆,突然大量呕血伴休克。无肝胃病史,经大量输血补液仍不能维持血压或血压下降后出血可停止,此时检查不能发现病变,一经输血恢复血压后易再出血,随血压升降而反复出血,一旦处理不当终至死亡。我院于年4月至年4月共收治Dieulafoy病18例,其中男性14例,女性4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32岁,18例患者均先采用内镜下止血措施,对其中8例内镜止血失败的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采用术中内镜引导楔形胃部分切除治疗Dieulafoys病取得成功,随访5年未再出血。 方法:18例患者根据各自出血特点及部位分别选用内镜下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局部注射无水乙醇、高频电止血、APC止血和钛夹止血等措施,10例内镜下止血均成功,8例内镜下止血失败而转外科手术治疗,即采用术中内镜定位,以内镜头部光源指示病灶位置,然后行局灶楔形胃部分切除术,彻底切除胃壁内潜行的粗大动脉,保证病灶切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结果:18例均先采用内镜下止血措施,10例取得内镜下止血成功,随访5年未再出血,8例内镜下止血失败患者转外科手术治疗,采用内镜引导楔形胃部分切除取得成功,随访五年未再出血。 讨论:本病男性较多,突然大呕血为首发症状,也有以黑便为主,反复发生不明原因的上消化道出血。病理特征为:(1)病变底部胃粘膜缺损,伴类纤维素坏死;(2)在缺损部有粗大的厚壁动脉袢;(3)粘膜肌层下有纡曲而结构异常的动脉;(4)邻近动脉有粗大的厚壁静脉;(5)固有层有淋巴组织汇聚。内镜检查是本病首选的诊断方法,特别对活动性或近期出血病变的诊断率高,其确诊率高达74%~93.7%。总结国内12例dieulafoy病患者行21次内镜检查,12次未找到病灶,11次发现病灶而确诊,其中1例退镜时才发现出血病灶,应强调反复检查的必要性。检查时吸出胃内积血,适当充气,使皱襞展平,便于发现病灶,内镜下表现直接证据:孤立性数毫米至10毫米,圆形或椭圆形糜烂或浅表溃疡,中央可见小动脉搏动性喷血,粘膜上显露一条血管附有凝血块,周围未见溃疡。近期出血则可见病灶基底呈棕褐色血栓或血痂或见到隆起小动脉,或息肉状隆起,表面糜烂、喷血。内镜下表现间接证据:血痂附着于粘膜表面,周边渗血,或胃腔、十二指肠球部充满新鲜血,波动感与脉搏一致。对于Dieulafoy病的治疗,随着治疗内镜技术进步,内镜下局部治疗救治迅速,dieulafoy病病死率明显下降,内镜下局部止血已获得显著效果,但仍不能彻底解决粘膜下畸形血管,有再出血可能,而且仍然有5%~10%的失败率,外科手术是治疗Dieulafoy病必要和有效的补充方法。对内镜下止血失败者应不失时机转外科手术治疗以挽救生命。我院对8例内镜下止血失败的患者采用内镜引导胃楔形部分切除的方法治疗Dieulafoy病取得成功,随访5年未再出血,该方法保留了胃的原有结构,避免了胃大部切除后的胃结构改变导致的近远期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本文作者:丁堃,副主任医师,江西省医院党总支书记,消化内镜室主任。毕业于江西赣南医学院。江西省上饶市医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在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早期诊治、胰胆系疾病的内镜下介入诊疗等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主要包括内镜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剥离切除术(EMR、EPMR、ESD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套扎术、良恶性消化道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近年来开展多项内镜下诊疗新技术,医院的空白。 丁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