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单位:北京,北京荣祥再生医学研究所

胃肠道是人体十分重要的器官,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完全依靠胃肠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发挥。此外,胃肠道也是人体所有器官中最劳累、最易受损、最难以休养的器官。胃肠器官提前衰老或受损后,如果长时间不能修复,将直接影响身体各器官细胞的生命,造成各器官因营养缺乏或不足而提前衰老或产生疾病。在传统医学领域中,虽然对胃肠道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器官复原途径和方法,无论是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上,还是胃肠道黏膜损伤的预防上,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胃肠道提前衰老方面,更是束手无策。然而,胃肠再生复原技术为胃肠器官生命的改善和延续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解决了胃肠道缺损性、炎症性疾病,并可将衰老的胃肠器官年轻化,从胃肠器官生命角度诠释了胃肠器官再生复原的生命机理。

1研究资料

年进行胃肠器官再生复原的胃肠道良性疾病(溃疡、炎症)患者例,其中上消化道溃疡患者80例,炎症患者37例;男性66例,女性51例,年龄22~72岁;均为国内3医院根据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消化内科常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窥镜学会诊断标准确诊,且均无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年胃肠组织形态学有明显提前衰老但没有胃肠器官临床疾病的再生复原会员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54~83岁;均无严重的基础疾病。

2方法

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口服胃肠胶囊,每次2.5g(5粒),每天4次(三餐前半小时及睡前服用),并执行生物钟饮食计划,1个月为1个疗程。

胃肠道提前衰老会员口服胃肠胶囊,每次2.5g(5粒),每天7次(三餐前嚼服、饭后半小时及临睡前吞服),并执行生物钟饮食计划,1年为1个周期。

2.1观察项目

观察受试者精神面貌,症状及体征(胃肠道良性疾病组,上腹疼痛或不适、腹胀、反酸、嗳气、黑便等),胃肠道功能(食欲、食量、大便次数和性质等),胃镜及SB胶囊内镜下的胃肠道形态结构,判断溃疡、炎症、胃肠器官衰老的程度。其中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于疗程结束时复查胃镜,胃肠器官提前衰老会员分别于治疗3个月及1年后复查SB胶囊内镜。

2.2疗效判定标准

2.2.1症状及体征判断标准(1)优秀:服用胃肠胶囊后7d,上腹疼痛等症状明显改善,黑便消失,食欲明显增强;服用胃肠胶囊后14d,原有症状和体征消失,食量增加,大便次数和性质正常,OB试验转阴;(2)良好:服用胃肠胶囊后7d,上腹疼痛等症状稍有改善,食欲增强,黑便停止或减轻;服用胃肠胶囊后14d,原有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不明显,大便次数和性质多正常,黑便消失或不明显,OB试验转阴或减轻;(3)一般:服用胃肠胶囊后14d,症状、体征、食欲均无变化,黑便减轻不明显,大便次数和性质及OB试验无变化。

2.2.2胃镜检查结果判断标准溃疡:(1)生理性愈合:即胃、十二指肠溃疡部位黏膜完全复原;(2)瘢痕愈合:溃疡处有红色黏膜覆盖,新生血管较少,组织脆弱;(3)好转:溃疡愈合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0%以上;(4)无效:溃疡愈合面积较治疗前缩小50%及以下。黏膜炎症:(1)治愈:炎症完全消失;(2)好转:炎症范围较治疗前部分消失,且有新生黏膜生长;(3)无变化:炎症病变与治疗前相似。

2.2.3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判断标准(1)胃肠黏膜年轻状态:胃肠黏膜完全复原,黏膜下血管网及血管袢不易见到;小肠绒毛浓密粗壮,长度正常,没有明显断裂、脱落、脱失;隐窝较深;(2)胃肠黏膜提前衰老状态:胃肠黏膜及黏膜下层明显萎缩、变薄,黏膜下血管网及血管袢清晰可见;小肠绒毛稀疏、宽而短、断裂、退化,部分区域绒毛脱落甚至脱失;隐窝变浅;(3)胃肠黏膜生理性复原状态:胃肠黏膜及小肠绒毛状态介于以上二者之间,胃肠黏膜、黏膜下层、小肠绒毛、黏膜下血管网及血管袢均为生理性自然衰老,与实际年龄相符。

3结果

3.1胃肠再生复原结果

33.33%(39例)的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精神面貌有明显改善;所有胃肠器官提前衰老者精神面貌均明显改善,并持续旺盛。

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在胃肠再生复原7d后,自觉症状及体征消失(优良)率为%。

无论是胃肠道良性疾病患者,还是胃肠器官提前衰老者,在胃肠再生复原7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加、饥饿感及食量增多,其中,近21.26%(27例)的受试者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所有受试者在胃肠再生复原14d后,均出现食欲、食量明显增加,其中90.55%(例)的受试者大便次数和性质已转为正常。胃肠再生复原1个月后胃镜复查结果显示,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生理性愈合率为88.75%(71/80),炎症治愈率为81.08%(30/37)。胃肠再生复原3个月后SB胶囊内镜复查结果显示,胃肠黏膜复原率为%(10/10),1年后胃肠黏膜复原年轻状态率为%(10/10)。

3.2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女,78岁,以“胃病史20年,加重伴间断性上腹疼痛、恶心、呕吐4d”为主诉于年10月31日就诊于医院,胃镜检查后诊断为胃多发溃疡(图1)。该患者于年11月15日开始口服胃肠胶囊,每次6粒,每6h服用1次,并配合生物钟饮食计划规律饮食。1周后患者症状逐渐消失,1个半月后(即年12月31日)复查胃镜结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溃疡已愈合,且无瘢痕,胃窦黏膜欠光滑、充血水肿(图2)。

图1入院时胃镜检查结果;图2胃肠再生复原1个半月后胃镜检查结果

病例2:患者,男,41岁,以“上腹部疼痛1周”为主诉于年10月16日就诊于医院消化内科,胃镜检查后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A1期),非萎缩性胃炎(图3)。该患者无黑便、烧心及反酸,饥饿时疼痛加重,进食后可缓解。给予口服胃肠胶囊治疗,每次5粒,每日4次,并配合生物钟饮食计划规律饮食。患者症状逐渐缓解,1个月后复查胃镜结果为非萎缩性胃炎(图4)。

图3入院时胃镜检查结果;图4胃肠再生复原1个月后胃镜检查结果

病例3:患者,男,59岁,胃肠再生复原3个月前后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图5-6)。

图5胃肠再生复原前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胃黏膜光滑,大部分呈粉红色,部分呈红白相间,多处可见明显的片状、点状充血,且有多处胃黏膜没有黏液覆盖保护;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明显萎缩,黏膜皱襞变薄,绒毛稀疏、宽而短、断裂、退化,部分区域绒毛脱落甚至脱失,隐窝变浅;整个胃肠黏膜系统呈现提前衰老状态;图6胃肠再生复原3个月后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胃黏膜光滑,呈粉红色,未见明显的片状、点状充血,胃黏膜被黏液均匀覆盖保护;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明显增厚,黏膜皱襞变厚,绒毛浓密、长度增加、直径增粗,部分绒毛出现分叉,没有明显的断裂、脱落、脱失,隐窝变深;整个胃肠黏膜系统完全呈现为年轻健康状态

病例4:患者,女,52岁,胃肠再生复原1年前后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图7-8)。

图7胃肠再生复原前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明显萎缩、变薄,黏膜下血管网及血管袢清晰可见;绒毛稀疏、宽而短、断裂、退化,部分区域绒毛脱落甚至脱失;隐窝变浅;整个胃肠黏膜系统呈现提前衰老状态;图8胃肠再生复原1年后SB胶囊内镜检查结果: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明显增厚,很少看到黏膜下血管网及血管袢;绒毛浓密、长度增加、直径增粗,没有明显断裂、脱落、脱失;隐窝变深;整个胃肠黏膜系统完全呈现为年轻健康状态

4讨论

人体摄入的食物进入胃肠道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消化分解过程,分解为小分子物质被肠道吸收入血,再经肝脏加工处理后变为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供全身组织利用,而未被吸收和无营养价值的残渣形成粪便被排出体外。因此,消化和吸收是人体获得能源、维持生命的重要功能,胃肠道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正常对人体生命十分重要。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胃肠黏膜逐渐变薄,即上皮组织中的分泌细胞出现萎缩,保护黏膜的黏液分泌相应减少,黏膜抵御刺激的能力下降,屏障功能减弱,再生能力降低,造成黏膜易损且不易修复,纤维化改变逐渐增多,致使胃肠疾病多发。胃肠器官的衰老导致其功能和组织结构发生变化,如胃肠蠕动明显减弱,腺体分泌功能明显下降,小肠绒毛老化,绒毛变短、稀疏、断裂,甚至脱失,从而减少营养物质的吸收,若不能复原,将直接影响胃肠器官乃至身体各器官的生命,使身体全部器官处于营养缺乏状态。

正常情况下,胃肠黏膜3~4d就会全部更新1次,而表层黏液细胞下的壁细胞更新则需要2~3个月,主细胞需要半年以上,颈黏液细胞需要1~2周。若黏膜出现损伤,其损伤程度均超过黏液细胞层,通常所见的自愈只是表层黏液细胞的一种复制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生理性新陈代谢。其深层的损伤只能通过纤维细胞增生覆盖创面,从而形成瘢痕愈合和纤维组织黏连,进而使胃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这就是炎症或溃疡患者采用传统疗法治疗易造成迁延不愈、瘢痕愈合、复发率高的根本原因。而原位再生复原则是通过黏膜内的潜能再生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增殖、分化为各种胃肠细胞,及时快速地在损伤部位组合成新的胃肠黏膜修复创面,因此不会形成瘢痕和纤维组织。

肠黏膜从血液中获得的养分只占其总需求量的30%,其余70%则需直接从肠腔内摄取。通过“”饮食计划和服用胃肠胶囊,可使胃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颈黏液细胞分泌黏蛋白等功能增强,小肠上皮细胞主动吸收功能增强,胃肠干细胞活力增强,消化、吸收和屏障功能增强,直接获取的基础营养物质和再生营养物质更丰富;胃肠胶囊中的胃肠再生营养物质被胃肠组织细胞吸收后,线粒体开始活跃,数量增加,同时带动内质网、细胞膜开闭活跃,使整个细胞代谢旺盛,功能增强,激活胃肠器官内基本生命体的再生生命活力,使基本生命体产生再生生命代谢功能。以上即是胃肠再生复原后几天内胃肠道症状、体征就有明显改善,胃肠道功能明显增强,生命活力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当然,胃肠再生复原后生命活力的增加,也与胃肠胶囊中的微晶体可随油滴进入肠绒毛间隙,包绕长链脂肪酸和蛋白质分解产物混合物形成的较难消化的食垢,并在胃肠胶囊中脂质基质的协助下,使食垢中的不饱和长链脂肪酸、维生素、寡肽被肠绒毛吸收利用,食垢缩小,在肠蠕动和肠内容物的推动下,随绒毛摆动清除,促使小肠有效吸收空间增大有关。

随着胃肠再生复原的继续,除胃肠器官生命活力发生明显变化外,身体其它器官也会出现或多或少的生命活力变化(如出现精神饱满、面色红润、皮肤白净、安然入睡、全身感觉舒适、疲劳感消除、精力旺盛、记忆力增强、思维能力和工作效率提高、头发不再脱落、原脱发处长出新发等),这可能与胃肠再生营养物质吸收入血后,被其它组织器官吸收利用有关。

本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在再生复原1个月内的生理性愈合率为88.75%,炎症治愈率为81.08%,与基础实验中胃肠器官体外、体内原位再生复原21d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黏膜器官相符,也和高夕英等的研究结果相近。没有实现%生理性愈合率的原因可能与溃疡创面较大、较深,以及患者伴有其它影响因素,难以在1个月内完全复原有关。另外,未复原创面若给予充足时间则完全可以按照此程序继续再生复原,最终实现生理性愈合。由此可以看出,该技术完全解决了临床上溃疡瘢痕愈合的难题。胃肠再生复原7d后,患者出现自觉症状、体征消失(优良)率为%,均有不同程度的食欲增加,有饥饿感,食量增多,说明再生营养物质在供给胃肠黏膜营养的同时,可以增强胃肠器官内基本生命体的生命活力。病例2中,患者在实施再生复原技术前后虽都表现为非萎缩性胃炎,但再生复原后在程度上的表现较实施前减轻,说明了再生复原技术对胃黏膜炎性病变同样有一定的效果,只是复原的时间比溃疡需要的时间更长。本研究中衰老胃肠再生复原组所表现出的全身精气神力的变化较胃肠道良性疾病组更明显,可能与衰老组胃肠再生复原时间较长有关。

综上所述,无论是胃肠道疾病,还是胃肠器官提前衰老都可实现胃肠的再生复原及胃肠器官“二重生命”(胃肠基本生命和再生生命)活力的增强,并对全身各器官生命活力产生影响,因为胃肠再生营养物质能激活、启动胃肠黏膜的再生复原程序,使潜能再生细胞不断增殖、分裂、分化,替代、补充和更换受损部位坏死、衰老的胃肠黏膜细胞。另外,胃肠再生复原技术不仅能够更新黏液上皮细胞,使黏膜干细胞活力增强,保持旺盛的细胞更新能力,以保证黏膜的随时更新,还能更新全层细胞、肠腺细胞,促使胃肠肌层组织发达,恢复胃肠道生理结构和消化吸收功能。此外,原位再生复原技术复原损伤胃肠黏膜和提前衰老胃肠黏膜的功效已经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由此可以看出,胃肠再生复原技术是胃肠道疾病和衰老的首选理想方法。然而,目前只是通过胃肠道形态学和功能改善方面定性总结出再生复原的一些规律,在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的量化上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长按识别







































白癜风治疗贵不贵
哪个医院白癜风好治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l/92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