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汤

《伤寒论》。

白芍18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10g,大枣4枚,饴糖30g。

将上药前5味水煎2次,取汁,兑人饴糖,分2次温服。

本方证为中焦虚寒,营卫气血不足所致。盖此因胃肠失于温煦,则脘腹挛急疼痛,导致营卫俱乏,阴阳失调,则虚劳发热,致心气不足,心阳失宣而心悸不宁。“虚劳里急”为体内阴精阳气俱不足。尤在径谓:“欲求阴阳之机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者,必以建中也。”“治痛必求于本”,故立温中补虚之法,以建.中焦营气。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重用饴糖而成。方中饴糖甘温质润,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为主药;桂枝温阳气,芍药益阴血,并为辅药;且饴糖合桂枝,甘温相得,能温中补虚,炙甘草甘温益气,既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又合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滋脾,为佐药;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合而升腾中焦生化之气而行津液,和营卫为使药。合而成方,于辛甘化阳之中,又具酸甘化阴之用,共奏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中气建,化源充,则五脏有所养,里急腹痛、手足烦热、心悸虚烦可除。本方且阴阳兼顾,营卫俱补,补而不闷,温而不燥,确系以阳生阴之法,可有以能促质之效。临床应用时,需注意方中各药配伍用量之比例,以稍

立法之意图。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得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临床应用本方时,若气虚甚,加黄芪增强补气作用,名黄芪建中汤;营血虚甚或有腹痛者,加当归以补血止痛,名当归建中汤。用小建中汤意取甘缓治疗腹痛者,若无饴糖,可用红糖代替,50%的葡萄糖效果更好。若寒重者,加花椒;气滞加木香;便搪加白术。

本方性甘温,可治阳虚发热,但阴虚发热,温热内蕴,则不宜使用。呕吐、中满者皆不用本方。

1.慢性胃炎(低酸性)

有人用小建中汤加味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显著。方药:白芍、白及各20g,桂枝10g,甘草6g,生姜5g,大枣4枚,饴糖30g,将前6味药水煎2次后合并药液,加人饴糖30g,和匀后分早、中、晚3次饭前约30分钟服下,10剂为1个疗程。结果:用上药治疗慢性胃炎69例,服药1个疗程治愈者23例;服药2个疗程治愈者25例;服药3个疗程治愈者15例、好转者5例、无效1例。所有治愈病例,均经1-3年随访,未见复发。

2.慢性肝炎患者有肝炎病史。见左胁疼痛2个月余,每饭后发作,伴手足乏力,饮食减少,夜不能寐。诊时按其两胁隐隐作痛,其脉沉细无力。中医学认为,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本例肝病后期往往以中焦为病,投以张仲景之小建中汤治疗。处方:白芍18g,桂枝、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4枚,饴糖30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再配以疏肝理气活血的药物,如丹参、茵陈、柴胡、木香等与小建中汤交替服用,前后服

药12剂,疼痛消失,饮食增加,睡眠好转,病告治愈。

3.胃、十二指肠溃疡

张某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年余,曾用中西药治疗,虽可暂缓疼痛,但疾病终未治愈。诊时患者身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常常心口疼痛,夜难人眠,舌淡、苔白、脉细弦。投以小建中汤加味。方药:白芍20g,桂枝、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4枚,黄芪30g,每日1剂,水煎饭前服。患者服药10剂后,精神好转,食欲增加,心口疼痛减轻。又服20剂,上述症状若失。随访3年,未见复发。笔者曾用上方加减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例,其中治愈者例,显效者9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8.9%。所治病例均具中焦虚寒见症。

注意:在以上一些现代应用中,多种数据都只是基于实验而得出来的,里面许多实验性药物和制剂都是专业人士使用的。以上治疗方式可以做为一种理论参考,但不建议私下使用。

请长按识别







































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l/48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