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近期我院收治了一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老年女性,62岁,病程1周。临床表现为腹痛;既往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家族中父亲、哥哥均死于肠道恶性肿瘤。入院后肠镜提示:大肠多处可见数枚0.2-0.3cm息肉样隆起,大小不一,以乙状结肠最多,分别以高频电切,创口白痂,无活动性出血,距肛门约15cm,直乙交界处可见一肿块,2.0*1.5cm,周边堤状,表面糜烂,活检2块,质脆易出血。肠镜病检为:(直乙肿块)管状腺瘤,建议追踪,(乙状结肠)增生性息肉。在完善术前准备及检查后给予行手术治疗,病检提示:中分化腺癌,T1M0NO。术后患者恢复佳,已经出院。告知患者注意定期复查肠镜了解多发息肉生长情况。 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增多、增大,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大便带血或带黏液、大便次数增多等表现。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临床特点:便血(鲜红或暗红色,可附于大便表面或搀杂其中)、腹泻、粘液性便和稀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可伴或不伴腹痛、贫血等。往往结肠镜发现大量息肉,一般超过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在肠镜下行息肉摘除术吗?回答是否定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由于这种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如前所述,这类患者的大肠内会出现数百甚至数千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尽管初起时息肉为数不多,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息肉数目会越来越多,体积也会越来越大,因此,肠镜下一是无法切除干净,二是切了又切,会导致患者每隔不长的时间就需要进行肠镜检查及治疗,给患者及家属带来生理、心理及经济上的沉重负担。同时,这种息肉的癌变率是%,因此,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是目前为止首选的治疗方法。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大约35岁后大肠的息肉开始有恶性的病理变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并有较高合并其他部位癌症的发生几率。这类患者还会并发多种大肠外病变,如小肠息肉、甲状腺癌、胃癌、胰腺癌、硬纤维瘤等。因此,即使切除了全大肠,其余病变还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因此,FAP患者术后还应该定期复查肠镜,明确回肠储袋有无息肉,行十二指肠镜检查明确上消化道有无病变等。 在北京治疗白癜风那家医院比较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正规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l/38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