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溯:术后常见并发症临证心得 [关键词]术后并发症;胃瘫;肠梗阻;尿潴留;阳虚体质 手术后胃瘫、肠梗阻、尿潴留等疾病,是手术后常见并发症。部分患者功能恢复缓慢,大大影响了患者手术后的生存质量。笔者认为三者在病因病机方面有相似之处,多阳气亏虚为主,夹杂寒、痰、饮等邪气,故可采用灸法以溯本求源、温补阳气,再以针刺、拔罐等方法疏通经络、散泄病邪。临床中,笔者应用此法治疗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手术后胃瘫、肠梗阻、尿潴留等多属于本虚标实。笔者临床调查发现,多数患者在手术前有畏寒怕冷、胃部或腰膝部冷痛、喜热饮食、手足不温、多汗乏力、小便清长、大便溏泻等症状。从中医体质角度讲多为阳虚体质,此为本虚,是导致手术后并发症的根本因素。 首先,在手术过程中,一者,切口会损伤到任脉、肾经、胃经、带脉等经络,直接损伤经络、丢失气血,使经络不通,气血运行失畅或形成血瘀,损伤人体阳气;二者,手术环境温度过低及手术中、手术后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输入体内,会消耗人体阳气;三者,临床中应用的镇痛类及其他药物会延缓胃肠排空,阻碍阳气的恢复。这些是诱发手术后并发症的直接因素,而这些因素会进一步加重阳虚的程度。 其次,手术后患者因术后丢失大量气血,正气不足,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时,患者容易感受湿热、痰湿、寒饮、血瘀等病邪,发而为病。 2治法治则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以温补阳气为主,强健五脏之脾肾,温通六腑之胃、大肠、膀胱,并配合疏通经络、清热利湿、理气化痰、温化寒饮、活血化瘀之法,可以较快改善患者症状,强健患者体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3辨治特色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提出:治疗手术后并发症,重用灸法。胃瘫者灸中脘、神阙、足三里等;肠梗阻者灸神阙、上巨虚等;尿潴留者灸神阙、照海、三阴交等。 采用针刺以疏通经络,胃瘫者针刺取穴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粱丘、足三里;肠梗阻者针刺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上巨虚、内关、血海、地机、行间、三阴交、太溪;尿潴留者针刺取穴照海、三阴交、阴陵泉、太溪。兼湿热者加阴陵泉,兼痰湿者加丰隆,兼寒饮者加烧山火手法作用于足三里。 采用拔罐法直接作用于患部,使气血鼓荡充盈,加快功能恢复。胃瘫者及肠梗阻者采用腹部闪罐法,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1];尿潴留者留罐中脘、脾俞、肾俞。 4典型病例 4.1术后胃瘫案 患者,男,60岁,年12月15日来诊。因十二指肠憩室入院治疗,行胃-空肠吻合术后呕吐5天。刻诊:患者精神萎靡,手足冰冷,上腹胀满,叩诊浊音满布,时有恶心、呕吐,平素纳呆、腹胀,食用冷、硬、油腻等类食物加重,舌暗红,苔厚腻,脉沉弦滑。胃溃疡病史32年。辨证属阳气不足,寒饮内停。西医诊断:胃瘫。治疗:艾灸取穴中脘、神阙、足三里,采用温和灸法,每穴10min,每天施灸1次;针刺取穴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内关、足三里、阴陵泉,患者足太阴脾经触之虚软,阴陵泉穴施以捻转补法,胃俞穴常规斜刺15~25mm,采用平补平泻法,使针感传到胃部,不留针,其余腧穴常规直刺20~35mm,有针感后行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施术1min,以获得感传为佳,留针30min,每日1次;腹部闪罐,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频率-次/分,每穴闪罐10~15次,以患者自感腹部有温热感、放松感、腹部皮肤潮红为度,留罐取穴粱门、天枢、水道、章门10min,每日1次。治疗5天后,患者呕吐量及频次减少,可稍进食,腹部叩诊浊音范围减小;继续治疗,艾灸神阙穴改隔姜灸,针刺取穴去上脘、下脘,加上巨虚、公孙,拔罐取穴脾俞、胃俞、大肠俞。20天后,可自行进食,诸症消失。 按语:《难经·三十一难》曰:“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腐熟者,需温热也。《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曰:“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所以说,艾灸强于温补阳气、祛除寒邪,是调补中焦、助胃腐熟之首选利器。中医理论指出:“六腑以通为用”,胃肠皆属于中空管道性结构,以能蠕动,保持通畅,向下传导内容物为正常功能。今胃失其职,故首选金针王乐亭“胃十针”调中健脾、升清降浊之方义;再取胃腑的背俞穴胃俞,与中脘穴相互照应,为俞募配穴之义;粱丘为足阳明胃经之郄穴,尤善于止胃痛[1]。诸法相互配合可较快治疗手术后胃瘫之症。 4.2术后肠梗阻案 患者,男,46岁,年3月3日来诊。乙状结肠癌术后5天腹痛。刻诊:患者腹部胀痛,腹部叩诊鼓音满布,脐周较为明显,大便2日未行,平素量少,大便不尽感。舌红苔薄腻,脉紧滑。辨证属中阳不足,胃肠寒湿。西医诊断:麻痹性肠梗阻。治疗:艾灸取穴神阙、上巨虚。针刺取穴支沟、阴陵泉、地机、三阴交、足三里、上巨虚、太溪,患者足阳明胃经触之坚实,足三里、上巨虚两穴采用捻转泻法。腹部闪罐,按顺时针方向,由左粱门→左天枢→左水道→关元→右水道→右天枢→右粱门→中脘→左粱门,循环闪拔,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留罐取穴中脘、天枢、气海。常规操作方法同上所述。治疗5天后,患者腹胀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可进少量流食,出院停止治疗,嘱其回家后可自行艾灸神阙、上巨虚穴。 按语:上巨虚是大肠之下合穴,灸之可温阳行气、导滞止痛、通调肠腑。腹部闪拔罐直接作用于局部可以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在腹部闪罐同时施以低频振颤手法,类似于推拿中的振法,有助于粘连的软化和吸收,能够促进胃肠蠕动及排空,缓解或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2]。同时采用温补与荡涤肠腑法,攻补兼施,补而不留邪,攻而不伤正,故可较快治疗手术后肠梗阻。 4.3术后尿潴留案 患者,女,37岁,年5月16日来诊。宫颈癌术后3天癃闭。刻诊:患者面色晄白,自诉腰部时有酸痛,小腹重坠冷痛,手足冰冷,痛经病史10年,善叹息,纳呆,喜热饮,手术前月经淋漓不尽1月余,现术后小便3天未解。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辨证属肾阳不足,肝郁气滞。西医诊断:尿潴留。治疗:艾灸取穴神阙、照海、三阴交;针刺取穴照海、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太溪、太冲;拔罐取穴中脘、肝俞、脾俞、肾俞。常规操作方法同上所述。治疗5天后,腰痛腹坠感有所减轻,尝试拔除尿管,自行小便后B超检查示:尿液残留量90mL。第二天小便未解,复插尿管。继续针灸治疗,10天后,拔除尿管后B超检查示:尿液残留量5mL。继续巩固治疗5天后痊愈出院。 按语:脾肾阳虚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3]。艾灸三阴交等穴可以增强膀胱逼尿肌的收缩能力,促进损伤肾经的修复和反射弧的重建,收缩膀胱的同时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达到排尿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的目的[4]。三阴交通调足三阴经气血,消除瘀滞;太冲行气化滞;阳陵泉疏解少阳;照海通达肾经;太溪温补肾气;阴陵泉清热利湿而通小便[5]。诸穴配合以温补脾肾,促进膀胱气化从而治疗手术后尿潴留。 5小结 由于患者多脏虚腑实,笔者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脾经、肾经等经络以手触之虚软如面包状;而胃经、膀胱经等经络以手触之则坚实如硬石状。所以在针刺过程中,阴经均施以补法,阳经均施以泻法。鉴于手术后并发症与患者阳虚体质有较大的关系,所以笔者提出可以在手术前干预患者阳虚体质,从而达到降低手术后并发症,体现防病于未然之“治未病”的思路,临床中已经开始初步研究。 侯献兵于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