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药 http://m.39.net/pf/bdfyy/bdfyw/临床上经常遇到呕吐或吐奶的孩子,需要我们医师一点点地去排除病因,寻找到最终的元凶。有些情况虽然不算常见,但在诊断时要想到每一种可能。看看下述的病例,不要遗漏了这个原因。 病例详情 病史特点患儿,男,1月22天。因「间断大便带血1月余,腹泻、呕吐10余天」入院。患儿1月前大便后可见少量血丝,期间大便次数及形态未见异常,为黄绿色稀便,10余天前大便次数增多,最少7~8次,多可至10余次每天,可见奶瓣及粘液。6天前大便后出血增多,多至2~3滴,呈暗红色。10余天前,患儿出现进食后吐奶。医院就诊,检查乳糖耐受试验阳性;大便潜血阳性;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例10.7%,诊为「过敏性肠炎」。换氨基酸奶粉喂养后,患儿未见腹泻,大便内带较多的奶瓣,偶有血丝,呕吐较前好转,呕吐物有较多奶瓣。个人史、传染病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只接种了卡介苗和乙肝疫苗第一针。体格检查无特殊。辅助检查尿半乳糖检测:乳糖耐受试验阳性;粪便常规:RBC:+/HP,OB(+)。血常规:EOS:10.7%。初步诊断和处理初步诊为「过敏性肠炎」,继续氨基酸奶粉喂养,完善相关检查。临床分析 根据患儿更换氨基酸奶粉后,腹泻、呕吐好转,和辅助检查结果,患儿过敏性肠炎的诊断基本明确。如果再次出现腹泻,必要时需要行大便培养及药敏实验,来排除肠道细菌感染。另外,患儿呕吐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鉴别。对于患儿年龄(1个月22天)来说,除了生理性的呕吐之外,时间较长、较严重的呕吐,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先天性幽门肥厚:本病一般生后2~4周出现呕吐,开始常为溢乳,以后逐渐加重,常为喷射性,多是喂奶约半小时左右即出现呕吐,吐后仍想吃奶,腹部有时可见蠕动波、右上腹可触及橄榄球样包块,消化道造影以及幽门彩超可协助诊断。先天性胃扭转:一种先天性畸形,可能与小肠旋转不良有关,多数可随生长发育而自行矫正,X线钡餐造影可明确诊断。腹腔占位性病变:比如肿瘤等情况。最终诊断和处理 根据上述分析,继续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肝胆胰脾B超:未见异常,未见占位。幽门B超:幽门部未见明显肥厚征象。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口服造影剂碘海醇,见食道通过顺利,贲门自然开放,可见胃食管反流,胃腔可见造影剂进入,胃大弯向上反转,胃壁光滑,蠕动可,幽门开放,十二指肠球部充盈,形态、位置、大小未见异常。空场近端位于左上腹部。结论:胃扭转。造影图片可见胃大弯向上反转最终诊断:过敏性肠炎、胃扭转。治疗:继续氨基酸奶粉喂养、右侧半卧位喂养,继续观察病情变化。胃扭转相关知识 胃扭转临床少见,小儿罕见,男童发病率高于女童,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1]。病因主要有胃周围韧带松弛或缺如、膈肌及腹壁松弛、先天性膈疝、膈膨升、食管裂孔疝等。另外,饮食后仰卧位、强烈的胃蠕动、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胸内压降低等可促使本病的发生。症状小儿胃扭转的临床症状,取决于病情急缓程度。慢性常表现出腹胀、嗳气、进食后呕吐;急性以腹痛、哭闹不安、无胆汁性呕吐为主。分类临床依据上消化道造影的表现,可明确胃扭转方向,从而进行分型,包括器官轴型、系膜型、混合型三种。各类型的消化道造影有不同的特点:器官轴型:胃大、小弯位置交换;胃内双液平面;大弯侧形成扭转角;球体倒挂;假性十二指肠曲扩大。本例患儿就属于器官轴型。 系膜轴型:胃窦部左移;胃体球状变形;胃窦区交叉角;胃粘膜排列紊乱。 混合轴型:兼具两者表现。 治疗在慢性胃扭转的处理上,可暂行保守治疗,可通过喂养方式进行调节,让患儿呕吐减少,大部分胃扭转通过一到几个月是可以恢复正常形态的。如果出现急性胃扭转无法缓解,或者慢性胃扭转保守治疗无效时应积极行手术处理。参考文献[1]李敬才,周珉,陈芳等.新生儿慢性特发性胃扭转62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杂志,,9:42.[2]刘亮李建宏张镟等.小儿胃扭转的诊治分析.临床小儿外科杂志[J],,12(3):-.本文作者:张光医院医院消化科编辑:菁媛题图来源:站酷海洛投稿及合作:zhangjingyuandxy.cn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by/82078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