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餐饮卫生再次成为社会热点,使用公筷更是成为热门谈论话题。那么,今天,你用公筷了吗?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

使用公筷

市民聚餐新选择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考虑到今年的疫情,在朋友聚餐和亲戚来访的时候,我都会去劝说大家使用公筷和公勺,这本来也是很健康、很卫生的一种习惯。”市民李女士说。

“我很支持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因为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市民小杨说。小杨的看法也道出了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的核心目的:健康。

与小杨一样,市民赵女士也支持推行公筷制。今年,在看到推行公筷的宣传后,就赶紧在网上购买了印有“公筷”二字的筷子,一是可以与家中已有筷子区分开来,更可以提醒家人用起来。

古语云:病从口入。这就说明,许多疾病都是通过饮食来传染。有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超过50%,80%至95%的慢性胃炎患者、70%的胃溃疡患者、95%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和89%的胃癌患者,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对此,专业人士倡议,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让幽门螺旋杆菌、新冠病毒及其他传染病的传播止于公勺、公筷。

提供公筷

成为部分酒店“标配”

在疫情形势好转后,市民张女士在一家酒店就餐时发现,与之前相比,每个餐位上都多摆了一双公筷;点餐时,工作人员也会宣传“公筷行动”,这些做法让她和朋友们由衷“点赞”。张女士认为,各餐饮企业应该主动为就餐者提供公筷公勺,而且花色要明显区别于用餐者所用筷子,以免混淆;同时设置提示牌和宣传语,并引导用餐者使用公筷公勺。

近日,记者走访主城区餐饮行业发现,部分规模大的饭店主动为顾客提供了公筷和公勺,有些餐厅,虽然没有主动给顾客提供公筷,但只要索取,就会欣然提供。

舍弃公筷

多因“麻烦”“尴尬”“不习惯”

近日,记者对主城区多家餐厅内的消费者进行了随机访问,多数市民表示平时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对于不愿意用公筷的理由,“嫌麻烦”“不习惯”和“怕被嫌弃”是最多的。

“很多饭店并没有主动提供公筷,还得专门去要,有些麻烦。而且,很多饭店就算是提供了公筷,也是和私筷一样的筷子,两双筷子换来换去,显得很麻烦,也容易混淆。”市民卢女士说,用了30多年筷子了,平时吃饭桌上很少见到公筷,身边人也都没有这个习惯,即使公筷摆在餐桌上,也很容易忘记用。

“外出吃饭没有用公筷的习惯,在家就更不用公筷了。”市民钱先生说,家里人少还好,但要是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每人准备两双筷子,不但占地方,清洗起来也很麻烦,所以一直没有主动使用公筷。

前不久,市民郭女士和大学同学聚会。当她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们拿几双公筷”时,同学中有人露出了诧异的眼神,说:“哎呀,都是熟人,又没人得传染病,哪里需要用公筷!”席间的氛围突然变得有些尴尬,郭女士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幸好有同学出来打圆场:“疫情还没完全过去,用公筷确实有好处,我们大家一起用起来。”气氛才逐渐缓和。这次使用公筷遇到冷场,使得郭女士在以后的饭局里不好意思再提用公筷的事情,怕再被别人嫌弃。

推广公筷

健康生活从文明就餐开始

“去亲戚家吃饭时,看到他们在自己家也使用公筷,内心触动挺大的,这是一个良好的卫生习惯,有益于健康,我很赞同。”市民宋先生说,如果大家聚会,有人提出使用公筷,自己肯定会响应,但自己“不好意思提这事儿”。走访中,记者发现,和宋先生有同样想法的市民有很多,他们都很支持使用公筷,只是不好意思主动提出来。相对来说,年轻人更容易接受使用公筷,多数老年人对使用公筷不是很上心。为此,大家都希望尽早推广公筷,早日在全社会形成用公筷的氛围。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就餐安全常识也提醒我们,推广使用公筷、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应尽快成为一种共识。推广公筷,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意识和生活习惯,尤其要形成正确、文明的就餐礼仪。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主动使用公筷,才是真正尊重别人的正确方式。

当然,使用公筷也离不开酒店等餐饮单位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在推广和实践中,酒店、单位食堂等应当主动提供公筷,并在就餐场所积极提醒人们使用公筷。

健康生活从文明就餐开始。只有在家庭和公共聚餐中都形成使用公筷的习惯,推广公筷才会更顺利,健康文明的餐饮习惯才会形成群体自觉,从而杜绝病毒的传播。

本报记者李硕芳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hl/8251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