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摄图网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胃癌超40万人,占到全球新发病例总数的42%。 也就是说,约2~3分钟,就有1人死于胃癌。 胃病作为我国发病率第二高的癌症,几乎都是被“喂”出来的。 烧烤、熏制和腌制食物、油炸类食物、香烟、酒… 当你一边撸串一边喝酒,享受美味的时候,身体里沉睡的胃癌细胞,可能也一口一口得到了滋养。 在不分餐的地方,餐具也会成为胃癌的传染源,筷子上的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风险增加2.7~12倍。 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发病率 没错,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也是胃癌的的高危因素。 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国家,有数据显示成人感染率约为50%。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为什么感染率这么高呢?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可在人群之间互相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有: 口-口传播(共用餐具、水杯) 粪-口传播(幽门螺旋杆菌可随大便排出) 胃-口传播(胃里反流到口腔) 幽门螺旋杆菌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三种不同的表现: 1.有的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但没有任何症状和不适。 2.可能会引起胃炎、消化不良,表现为胃痛胃胀,甚至会觉得胃部有烧灼感等等一系列不良症状。 3.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可能会出现胃溃疡或者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胃部疼痛、食欲不振、餐后腹胀或胃部不适、体重减轻等等。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溃疡的严重程度。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无症状性溃疡),或者是以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另外,幽门螺旋杆菌也是胃癌的一类致癌源。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不是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无特殊情况下,一般首选非侵入性方法,可减少测试痛苦。 碳13或者碳14呼吸实验,通过此方法可以检查有没有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注:检查前一个月,停止服用抗生素;检查前半个月,停止服用奥美拉唑、雷贝拉唑这类药物。) 另外还可做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 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会再次感染吗? 首先我们要明确,任何疾病都有一个易感人群。 幽门螺旋杆菌的易感人群在10岁以下儿童。 若是成年人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后,感染概率会大大下降,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用过于担心。 胃癌的演变 癌症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除了幽门螺旋杆菌外,不良的饮食习惯、胆汁反流、药物、长期精神紧张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让胃黏膜损伤,从而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但此时一般是良性的。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出现腹胀、上腹部隐痛、烧心恶心等症状时,情况就较为复杂了。 约40%的概率会发展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这是一种与癌变相关的病理改变,通常在胃镜或病理检查时发现。 约8%发展为胃黏膜异型增生,也就是癌前病变,可通过病理检查发现。 约1%发展成早期胃癌,此时癌细胞位置较“浅”,可彻底根除,5年生存率可90% 如果未及时发观,到了中晚期胃癌或转移癌,5年生存率10% 切断细胞癌变的进程 虽然从胃病发展到胃癌,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从早期发展到晚期,最快可能只要几个月。 把握住异型增生前的每一个节点,就能切断细胞癌变的进程。 遵医嘱根治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易引起胃黏膜发炎和消化性溃疡。只有将其根治,才能让导致细胞癌变的基因继续沉睡。一般来说,通过三联或四联药物来进行杀菌治疗,具体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和医生一起商量决定,切勿自己随意服用。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 每天按时吃饭,使用公筷、告别烟酒,多吃水果蔬菜,多吃新鲜食物,用蒸煮代替油炸,少用腌、熏等做法。图片来源:摄图网 胃癌高危人群 被胃癌盯上的高危人群也别紧张,把胃镜加入体检项目,就能早点察觉胃黏膜病变。40岁以上有溃疡、息肉、胃炎等胃病史,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胃癌家族史,应1-2年查一次。 中重度萎缩或伴肠化生者,轻中度异型增生者,6-12个月查一次。 有过反酸、烧心等症状却突然好转,不明原因呕血且快速变瘦,排黑色柏油样大便,应立刻做胃镜。 遗憾的是,我国近80%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已是中晚期。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且许多患者由于“不想”或者“害怕”而拒绝做胃镜,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 在通往胃癌的路上 我们有足够的时间踩下刹车 只要你愿意 请好好吃每一顿饭 认真做每一年的体检 重视每一次的胃部不适 参考材料: 1.CCTV13,《幽门螺旋杆菌为何被列为明确致癌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hl/8243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