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PU)主要指胃溃疡(gastric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因其发病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故称为消化性溃疡。西药主要通过抑制胃酸分泌、根除幽门螺杆菌(Hp)、保护胃黏膜来治疗,治愈率达95%,但其副作用大,停药后复发率高,易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中医治疗本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医,现任黑龙江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谢教授善于采用中医辨证方法,运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原理,治疗肝胆脾胃系疾病。笔者有幸跟师临诊,受益匪浅,现将谢教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飨同道。

1.补脾养胃,扶正祛邪

现代医学认为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具有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而胃是消化器官,起储存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中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主要器官。谢教授在治疗消化性溃疡中特别重视脾胃的功能。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素问·刺法论》中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中强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谢教授认为脾胃虚寒为PU发病的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素体脾胃虚弱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弱,反映到局部则表现为胃黏膜的防御功能降低。

谢教授通过益气健脾来补后天之不足,补脾气和胃气,常用黄芪、太子参、白术等来健脾益气。黄芪性温,味微甘,善入脾胃,为补中益气要药,其补气之功还能起托毒生肌之效,溃疡日久,正虚毒盛疮口难敛,用本品补气生血,调节免疫,有生肌敛疮之效。谢教授认为脾胃之气得以充养,使邪气毫无可乘之机,溃疡的愈合更迅速,这是从整体来看的;从局部来看,患者的溃疡愈合,食欲渐好,情志舒畅,则身体的整个免疫力提高,溃疡复发的几率更低。

2.清热燥湿,理气化痰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杆菌(Hp)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清除Hp可显著加速溃疡的愈合,降低消化性溃疡的复发。谢教授在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同样重视Hp感染,认为其形成大多都与中医的湿热之邪有关。Hp的传播与生活方式有关,谢教授不主张刻意去杀灭Hp,因Hp是一种家庭聚集传染很强的菌,而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是家庭聚餐,不可能完全隔离餐具。脾胃居于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之枢纽,主升清降浊,运化水湿,脾属太阴湿土,性喜燥而恶湿,胃属阳明燥土,性喜润而恶燥。谢教授长居北方,北方气冷,居民喜食肥甘厚腻,易滋腻碍胃,导致脾不运化,痰湿内生,郁而化热,给Hp提供了良好的滋生条件,故湿热不去则病邪难消。

谢教授在治疗由Hp引起的溃疡时有其独特之处,在补养脾胃的基础上酌加黄芩、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来杀灭Hp。谢教授认为苦寒之品长期应用对脾胃阳气也有一定的损害,溃疡患者只要胃脘胀痛、反酸、烧心、食欲不振等不适症状好转,整个机体无不适感,则减少苦寒之品的用量,不必过分在意Hp的清除率,切勿矫枉过正。

3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根据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观点,PU属于典型的身心疾病,焦虑、忧伤、紧张、睡眠差、持续而强的精神刺激均可影响胃的生理功能,促使溃疡的复发,而溃疡的反复发作又给病人带来较多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患者的整个身体机能状况下降,代谢紊乱,造成血液循环不畅。

谢教授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实证与肝密不可分,总的表现为肝气疏泄失常,若不及,土失木疏,气壅而滞;若太过,肝木克土,肝脾(胃)不和,因而治疗离不开疏肝解郁。谢教授常用柴胡、青皮、白芍等疏肝理气之品相配伍,体现了疏肝、破肝、柔肝之法,使肝气调达。久病勿忘瘀,《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所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治血之当然也。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郁气滞日久出现胃脘部刺痛不已,夜间加重,舌质紫暗,脉结代。谢教授对于久治不效之溃疡,善于在疏肝的基础上酌加丹参等活血之品以祛瘀生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法能明显改善PU患者的微循环,增加局部血流量和氧供,从而加速溃疡愈合率。

4中西结合,提高疗效

谢教授常教导我们中医是古老的同时也是现代的,必须与时俱进研究古籍探索古人的用药规律,同时利用现代医学先进的技术来指导临床。临床中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来为我们的诊疗方案做验证。如利用电子胃镜来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利用C13或C14来检测中西医不同的药物对幽门螺杆菌的消灭程度。关于溃疡的一些急性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等,中医医师必须能在第一时间诊查明确,并利用现代医学技术使患者平稳度过危险期,后期再配合中医学的优势来提高治愈率。

5病案举例

王某,男,45岁,年10月15日初诊。上腹部胀满不适、反酸、嗳气1月余,7月下旬查电子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幽门螺杆菌13C呼气试验检测结果阳性,医院口服抑制胃酸药和三联疗法后症状有所缓解,停药。9月下旬又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反酸,嗳气,遂就诊于谢教授。患者精神尚可,面色少华,形体稍胖,上腹饱胀不适,餐后尤甚,伴反酸嗳气,食欲欠佳,大便黏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中医诊断:胃痞(湿热蕴结),治法: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处方予以经验方,14剂,每天1剂,水煎mL,分早晚饭后温服。

年10月30日二诊:患者自述腹胀满缓解,反酸缓解,纳食稍增,口干欲饮,舌淡红、苔薄白,脉数。仍治以清热利湿,佐以养阴,酌加养阴润燥之品。14剂,每天1剂,水煎mL,分早晚饭后温服。

年11月15日三诊:此后随症加减服用此方,患者腹部胀满不适基本消失,反酸嗳气消失,口干好转,半年后复查胃镜,溃疡面积缩小。

按:本患者中年男性,形体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腻,日久则湿热蕴结中焦,中焦运化不利,症状以上腹部饱胀、反酸为主;湿热蕴结,津液不能上呈,则口渴;湿热下迫大肠,则大便黏腻不爽。方中诸药配合,健脾理气化痰,益胃生津润燥,抑酸保护胃黏膜,泄郁热,同时抑制Hp繁殖。全方清热燥湿与理气健脾并见,补而不滞,凉而不伤正,诸药合用,药到病除。









































如何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白蒺藜图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by/92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