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燥的基础知识学习又开始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大肠标准超声切面及正常声像图,相信你会感兴趣! 作者:陆文明 单位:医院 大肠标准切面 大肠超声检查通常经肛门行造影剂灌注充盈后进行。其步骤按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结肠脾曲→横结肠→结肠肝曲→升结肠→回盲瓣→盲肠→回肠末端的顺序边灌注边检查。探头在腹部沿肠管走行方向在造影剂充盈下行连续追踪扫查,以肠管长轴切面为主,结合横断面和斜断面来观察各段大肠的回声情况,同时可利用肝右叶、脾脏、左右肾脏作为透声窗来提高结肠肝曲、脾曲的显示;利用适度充盈膀胱来提高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显示。采用造影剂灌注充盈直肠后将腔内探头置入直肠腔内检查对直肠中下段显示更加清晰。 大肠正常声像图 一、肠管的形态 大肠造影剂充盈下长轴切面管腔内呈均匀强回声管状结构,管壁呈连续回声略强的波浪状回声,整个大肠似一个大“水笼带”卧在腹部四周,但超声不能显示大肠全貌,只能分段显示;横断面为扁圆形或椭圆形,管径右半结肠大于左半结肠(图1、2)。 图1正常大肠(A纵切面;B横切面) 图2正常大肠管径(右半>左半) 二、肠壁结构 大肠长、短轴切面均可清晰地显示肠壁的层次、厚度,长轴切面可显示肠皱襞、结肠袋和结肠带,以升结肠最清晰。 (1)肠壁的层次:在肠腔内造影剂衬托下,用高频探头扫查可清晰显示大肠壁与胃壁结构回声相似的五层结构,呈“三强两弱”回声改变,由内向外依次为:强回声带(代表粘膜上皮层)、弱回声带(代表粘膜肌层)、强回声带(代表粘膜下层)、弱回声带(代表固有肌层)、强回声带(代表浆膜层)(图3)。 图3正常大肠壁结构(箭头所示“三强两弱”) (A:经腹检查;B:经直肠腔内检查) (2)肠皱襞:各段肠腔内均可见到疏密不等的肠皱襞突入肠腔内,为肠壁正常结构,右半结肠明显多于左半结肠,直肠最少。声像图显示肠壁呈嵴状突入肠腔内的条状中低回声带,各皱襞间距10~30mm,类似“阶梯”或“竹笋节”状(图4、5)。 图4正常大肠皱壁(乙状结肠) 图5正常大肠皱壁(呈“竹笋节”) (3)结肠带和结肠袋:在大肠矢状切面适当的角度,肠壁中间显示沿肠管纵轴走向、回声呈外强内弱、宽约3~5mm条索状回声带,即为结肠带回声(图6);此带收缩牵拉肠壁,使肠腔外形呈多个波浪形或囊袋状改变,为结肠袋(图7)。 图6正常大肠结肠带(箭头所示) 图7正常大肠结肠袋 三、肠蠕动 大肠蠕动缓慢,超声观察不如胃和小肠蠕动明显。在连续观察时,肠壁呈小波浪样运动,肠皱襞随之起伏。肠腔内造影剂由近端向远端流动,无节律,间歇长短不等;在肠腔转弯处,如结肠肝曲、脾曲,乙状结肠或回盲部可见逆流或漩涡。 大肠各段正常声像图特点 (1)直肠(图1、2、3、4): 膀胱适当充盈,在耻骨联合上作向下的矢状切面,直肠呈倾斜的“L”形管状回声,长约mm。男性前方为膀胱、精囊和前列腺;女性前方为子宫、子宫颈部和部分阴道;直肠后方为骶椎。直肠上段管腔较细、直,向下于精囊和前列腺后方膨大延续,最大直径达50mm,即为直肠壶腹部;其前壁向腔内呈角状突起,此为“直肠前突”,其下为直肠的末段肛管。直肠内皱襞较少,在壶腹部可见2~3个较大的直肠瓣(经腔内扫查明显)。在直肠下段腔内可显示插入的带水囊导尿管回声,动态扫查下可见造影剂不断流入肠腔内的情形。 图1正常直肠下段(经腹扫查) 图2正常直肠下段(经直肠腔内扫查) 图3正常直肠中下段(经腹扫查) 图4正常直肠上段与乙状结肠连接处 (2)乙状结肠(图5、6):探头于耻骨上向左下腹斜形旋转扫查,在直肠上段可显示呈“S”形的乙状结肠,内径约25~30mm。乙状结肠游离活动度较大,部分可游离至右侧腹,和回盲部升结肠肠管重叠。因其走行扭曲,超声扫查时可见其肠管回声常相互重叠,不易完整扫查,易发生遗漏。故必须随着肠腔内造影剂的逐渐充盈跟踪扫查以获得其完整的超声图像;而充盈的膀胱、子宫有助于乙状结肠的显示。乙状结肠内的皱襞似螺旋或车轮状,较直肠多。 图5正常乙状结肠(呈“S”形) 图6正常乙状结肠与降结肠连接处 (3)降结肠和结肠脾曲(图7、8):探头从左下腹移行至左侧腹部纵置可显示降结肠呈纵向走行,其前方为腹壁,后方为腰大肌。降结肠内径约25~35mm,其腔内皱襞较少,肠壁层次清晰显示。探头再向上移至左季肋区,从左肋缘下向左上倾斜扫查,顺着肠管的走行,可显示整个脾曲肠管。此处肠管弯曲度较大,脾和左肾是其主要定位标志;一般脾位于其前上方,左肾位于其深面外侧。有时脾曲位置很高,探头须放在左侧肋间第八九肋间扫查才能找到。 图7正常降结肠 图8正常结肠脾曲 (4)横结肠(图9、10): 横结肠的肠管游离度较大,体形差异导致位置变异大,肥胖者可位于剑突下,瘦长者可游离至盆腔内,呈“U”或“M”字形。探头从左季肋区向右季肋区横行移动,沿结肠脾曲向右侧追踪扫查。横结肠从左向右呈横向走行,内径约30~40mm,粘膜皱襞较降结肠多。其后方为胰腺、腹部大血管、脊柱。若为“M”形结肠,在两侧腹扫查可见其走行与升或降结肠呈平行“双管”征改变。 图9正常横结肠 图10正常横结肠皱壁(箭头所示) (5)结肠肝曲和升结肠(图11、12): 探头斜置在右季肋区,从左向右行冠状切面或右肋下纵形扫查显示横结肠近端向左转弯肠管即为结肠肝曲;此处结肠转弯较垂直,呈直角状或°转弯,位置较固定。肝右叶、胆囊、右肾是结肠肝曲的定位标志,胆囊和肝右叶在其右前上方,右肾在其外后方。探头沿右侧腹向下纵行扫查即显示为升结肠,肠腔较宽大,内径约40~50mm,皱襞明显增多,且粗大、密集,间距10~20mm,呈“竹笋节”或“阶梯”状。 图11正常结肠肝曲 图12正常升结肠 (6)回盲瓣: 右下腹常规检查部分人可在回盲部肠腔内显示“靶环”或“同心圆”结构,旋转扫查其与回肠相连,即为正常回盲瓣(图13),以小儿显示明显。造影剂充盈回盲部肠腔后扫查于升结肠左后侧壁呈一乳头状或两片唇样对称中等回声皱壁突向肠内,一端和回肠末端相连,此即为正常回盲瓣,厚度≤5mm。随着造影剂充盈可见其呈间歇性开放关闭,并见造影剂在回肠末端和升结肠腔内流动征象(图14、15)。图13正常回盲瓣(空腹) 图14正常回盲瓣(关闭) 图15正常回盲瓣(开放) (7)盲肠和阑尾: 探头于右下腹扫查自回盲瓣向下延伸的一段三角形的管腔即为盲肠,形态管径粘膜皱襞和升结肠相似,远端为盲端,长度约30~50mm,回盲瓣是盲肠和升结肠的分界标志(图14、15)。 一般位于右髂窝内,少数位置较高,可达肝下。在盲肠的内下方(回盲瓣与盲肠盲端之间)可见一条连续的纤细低回声管状结构,形似蚯蚓状,此即阑尾。其长短不一,直径约3~6mm。因管径细小和位置变异较大,一般情况下,低频率探头(3.5MHz)很难清晰完整显示正常阑尾;高频率探头(7.5~10.0MHz)则大部分人能完整清晰地显示正常阑尾(图16、17)。 图16正常阑尾(箭头所示) 图17正常阑尾(箭头所示) PS: 肠道超声的正常值 (充盈状态) 1、十二指肠球部:面积3.0~5.0cm2。 2、肠腔内径:小肠20~30mm;大肠30~50mm。 3、肠壁厚度:小肠≤3mm,大肠≤5mm。 来源:超声俱乐部 赞赏 长按白癜风怎么诊断治疗症狀最好白癜风治疗小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