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010333.html 很多疾病是心理因素导致的 有一类被医学家称之为心身疾病的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等。像这样的心身疾病,病人往往感觉到头疼、胃胀、胸闷、全身潮热,但是反反复复检查就是检查不出问题来,医生很困惑,病人更苦恼。 什么是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有病理生理和形态学改变的躯体疾病,其发病、发展和防治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又称心理生理疾病。 最初人们认为情绪因素会引起单一器官系统出现躯体症状,比如焦虑情绪导致哮喘发作,极度紧张导致胃黏膜溃疡,后来发现不仅仅是情绪会导致疾病,一些不良心理或行为因素(如长期承受压力、缺乏锻炼)也会引起或加重疾病。现阶段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与癌症发生,内分泌、心血管、呼吸、胃肠道、皮肤疾病,终末期肾病以及风湿性疾病都有着密切联系。常见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甲状腺机能亢进等。 心身疾病的发病因素包括三方面 生物因素:原生理始基、器官易罹患性、遗传、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是引起心身疾病的主要五大生物因素。 个人素质:即个人的性格特征。如A型行为模式(急躁好胜、事业心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易怒等)易导致冠心病。 社会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学习、工作、生活及环境的改变;宗教信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有资料显示,目前心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的三分之一以上,而这部分人群到心理门诊就诊率只有20%——30%,去往其他临床专科门诊就诊者约占70%——80%。 如果总感觉有病却查不出具体原因,那么焦虑症、惊恐、抑郁症等一系列心理疾病很可能就是导致身体疾病的真正“元凶”。 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心理健康是有效率、有满足感、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心理、智力、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在目前高节奏的生活、工作状态下,有60%—70%的人达不到健康状态,压力大成为了许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直接原因。 你有压力吗? 压力对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适度压力有益于身心健康。 有句话说,无压力就无动力。适度的压力可提高我们机体的反应、聚集活动的能量、提高活动效率,挖掘个体潜力,对心身健康是有益的。当压力过大时、会让人产生郁闷、倦怠、烦躁、受挫等不良情绪反应,机体的抵抗力下降,聚集活动的能量下降,活动效率下降,对心身健康是不利的。 不良压力给生活带来的影响 早期识别压力并及时减压 对于压力,你身体会有一些反应。当一些警告的征象发生时,很多人却没有认识到,身体症状、情绪或某种行为可以是压力的征象。 压力大时可表现为 身体症状:颈和肩僵硬,心跳加快,腹部不适,不想吃饭、消化不良、恶心、腹泻、便秘、胸痛、头痛,头部、背部肌肉痛紧、四肢酸痛、深呼吸有困难、血压高、易感冒、手脚冰冷、出汗多、头发枯黄、脱落、皮肤敏感、难入睡、易醒、易作梦或经常作恶梦、精力差等。减弱个体的免疫功能,受病毒感染的机会就越大。甚至会引起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皮炎等。 心理表现:不良情绪、应激反应失眠、成瘾(网瘾、酒瘾、药瘾)、强迫表现等等。心理疾病: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等。 行为表现:多食,吸烟增加,睡眠习惯的改变,卤莽驾驶,饮酒增加等。 如何减压并管理好情绪? 测试你的压力多大 看看这张图 这其实是一张静止的图片 当你的压力越大,图片转得越快 如何正确缓解压力? 1.转换心态我们的烦恼源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换个角度看问题,快乐自然来。 2.理性思维拒绝不合理的信息 不合理的信念的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不合理的应该):如“别人住豪宅、开名车,而我没有,真郁闷!”、“因为上司对我很挑剔,所以我不开心。” 2过分概括化(以偏概全):如 “我的孩子成绩不好,都是我的错。”、“我的他(她)一点也不理解我/关心我。” 3糟糕至极(灾难化):如“如果这次晋升不成功,那这辈子就完了。”、“如果他(她)离开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3.合理宣泄向人诉说、写成日记、大哭一场、唱首歌曲、大声喊出来、外出运动都是不错的宣泄方式。情绪的宣泄要做到适时、适度、注意时间、场合和方式方法。 4.转移注意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的事物或活动上去,如购物、美容、读书、旅游、摄影、看电影等,可以使你暂时忘记压力。 5.放松调节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法、音乐放松法、肌肉放松法。 6.饮食调节营养快乐吃出来。 心身疾病的预防 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心理社会因素大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作用才会引起心身疾病(也有例外),故心身疾病的心理学预防应从早做起。 ◎对那些具有明显心理素质上弱点的人,例如有易暴怒、抑郁、孤僻及多疑倾向者应及早通过心理指导加强其健全个性的培养; ◎对于那些有明显行为问题者,如吸烟、酗酒、多食、缺少运动及A型行为等,应利用心理学技术指导其进行矫正; ◎对于那些工作和生活环境里存在明显应激源的人,应及时帮助其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减少不必要的心理刺激; ◎对于那些出现情绪危机的正常人,应及时帮助加以疏导。至于某些具有心身疾病遗传倾向如高血压家族史或已经有心身疾病的先兆征象(如血压偏高)等情况者,则更应注意加强心理预防工作。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z/8252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