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837448.html 周波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生,天津人,籍贯山东。本科毕业于天津中医药大学,获中医学专业学士学位,毕业后就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秦玉龙教授(我国中医各家学说学科开创者任应秋教授研究生)学习医史文献专业中医各家学说方向,研究生毕业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各家学说后备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委员,注册执业医师。 长期从事中医历代名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的相关教学、科研、临床工作,发表论文25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17篇),参编教材6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一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任编委),出版专著2部(副主编1部),多次在全国学术交流会议发言,培养硕士研究生在读2名,协助指导研究生多名,指导多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曾获得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七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一等奖。 Q A Q 周老师您作为一位中医各家学说的老师,肯定也接触过很多学派的脉学,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走上学习系统辨证脉学的道路? 在教学和研究工作中,我了解过一些脉学知识。 比如《史记》里讲的“天下言脉者,自扁鹊始”; 《难经》论脉独取寸口,分寸关尺,发展了《黄帝内经》的诊脉法; 王叔和《脉经》又进一步从脉象分候脏腑病证,描述物理特征,指导治疗; 朱肱主张治伤寒脉证合参,论脉分阴阳; 还有我们非常熟悉的李时珍《濒湖脉学》等等。历代医家非常重视从脉上论治疾病。 由于年代久远,脉象的描述、病理意义多有变迁,理解医家本意,学习和运用脉法,确实很有难度。 我从事中医各家学说的教学、临床与研究工作,主要方向是研究历代医家和学派自成系统的学说、理论和临床经验,其中,诊法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由于历代医家有不同的学术传承和主张,学习研究医家在诊治疾病方面的规律,的确很难贯通。其中脉学的难度也很大。 在临床教学实践中,常有学生问起患者的病证,为什么不是教材里写的那种脉象。 我往往从总体证候来解释,还不能把脉象讲述透彻。 久而久之,越发觉得自己对历代医家所讲的“脉、因、证、治”,总有认识不足的地方,临床运用历代医家的理论和经验,还不够严谨。 我们学校(天津中医药大学)曾邀请齐向华教授进行讲座,我有幸第一次了解到系统辨证脉学。 当时第一印象就是其中有系统完整的、切合中医理法方药的脉因证治体系! 在聆听齐教授讲座的过程中,我发现系统辨证脉学是经过大量临床观察,细致揣摩,反复实践形成的,融合了体质学说、情志学说、辨证学说,脉象描述更加明了,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 特别是看到齐教授随机选取现场学生,当场诊脉,马上说出有哪些病证,并且用针调治,立即就有了相应的体征变化。 我觉得其中一定大有奥秘,这是一种极具中医特色的脉法! 我在读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明代医家孙一奎的临床经验。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说联系临床实践与脉象也有关系,孙一奎首重明证,主张师古而不泥古,除了用前人的成方变化,经常自拟处方。 中医治疗疾病的关键是理、法、方、药。 明理是第一步,方药可以灵活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在临床实践中,我坚持求精不求多,只有自己学好中医,才能教好中医啊! 自己必须要迈出这一步,好好学! 于是,就开始了系统辨证脉学的学习旅程。 Q 您觉得系统辨证脉学与传统脉学之间的差异在哪? 传统脉学的脉象描述多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往往会比较模糊。 对于初学者,如果缺少相关常识,理解和掌握是有一定困难的。 比如浮如木在水中浮,弦脉如循长杆,紧如转索切如绳,悟性差一点,就会觉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在本科阶段学完中医诊断学以后,也曾反复背诵《濒湖脉学》,再结合实践认识,遇到过不少困难。 比如30种脉象怎样尽快全部掌握? 脉象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特别是物理特征复杂的脉象和病理意义复杂的脉象,困难更大。 例如洪脉,阳盛有,阴虚也有,再例如弦脉与紧脉,实际仅从文字入手,在力度和形象上理解和区别是有难度的。 系统辨证脉学的脉象要素描述非常有特色! 脉象要素都是成对出现,物理特征比较单纯,学习和感知的目标明确,因此易于学习和掌握! 比如粗细、强弱、刚柔。 还有,脉象要素中包含了传统脉学没有提到的寒热、内外等。 如果把刚、寒放在一起,再来理解传统脉学里讲的紧脉,“总是寒邪来作寇,内为腹痛外身疼”,就容易了。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齐老师倡导手指感觉的单一通道开放,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实践,当下体验某一个典型特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脉象也能立即感触到,学习和掌握就更加容易明白了! 在第二次参加普及班培训时,这一点,我感觉体会更深刻! 系统辨证脉学并不悖于传统脉学,而是向更明确的方向发展了。 重视提升人的手指感觉能力,强调在实践中逐步开发,每种脉象要素都有大量临床观察和实践的基础,并不是无限扩大。 虽然目前我能掌握的脉象要素还不够多,不够精准,但是仅从现有掌握的脉象要素来诊断和分析病证、指导治疗,已经比以往明显精确了。 后面我有一个病案分享给大家,肝气犯胃真不只是弦脉,敬请同仁讨论指正,希望抛砖引玉,激发学习动力,共同研究进步。 仅从描述和掌握脉象物理特征这一个角度看,就不难发现系统辨证脉学具有非常突出的实用性优势! Q 很多人都觉得学习脉学很困难,请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困难?然后又是如何化解的呢?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感觉有几类困难。 第一,思考太多,动手太少。 上学看书久了有个习惯,有时好,有时并不好,自己总想看书思考,把脉的特征弄明白,就容易陷入空想的误区。 齐老师反复讲,要实践,为什么大学课程学完了还不会诊脉,光看书光想是不行的,中医一定不能离开临床实践! 确实在自己后来的实践中,我也发现许多诊治疾病的理论也从脉法上贯通了! 比如火郁发之,治疗中确实能够体现出寒热的变化,木郁达之,治疗中也有呕吐、嗳气、肠鸣音频率增强的现象,脉象就有变化。 第二,学习主动性不够。 参加第一期普及班的时候,自己还有点蒙蒙的。 老师非常用心,每个组每个组手把手的教,我还不懂得赶紧去跟着老师摸脉。 学习千万不要舍不得面子! 第二期学习,主动在自己组和其他组跟老师摸典型的脉象,收获很大,机会多么难得啊! 第三,不能确定自己诊的脉象要素对不对。 这个困难恐怕是很多人都会遇到的,滕老师在答疑的时候讲了方法,群里不少学员师兄也分享了心得,我逐渐明白了多实践和四诊合参是突破学习瓶颈的重要途径! 第二期培训班结束后第二天,我回学校上课,课间问学生,谁颈肩疼啊? 有两个女生举手,立即诊脉,一比较就把典型特征记住了,然后屡试不爽,真的很高兴! Q 请问您觉得如何更容易更快将系统辨证脉学掌握? 首先,有经验的老师引领非常重要! 非常感谢齐向华老师和培训班的老师们!正如齐老师和培训团队老师们经常讲的,一定要多实践!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们全力以赴的教,自己光看光想是学不会的,必须多动手。 还有,脉象要素是客观现象,经过训练可以诊察到,不是主观的臆测。 有段话,我印象非常深刻! 齐老师在第二期培训班结束总结时,语重心长的讲,要相信自己手下的感觉!不要着急! 比如谐振波,我开始只是道理上理解,还不太相信,真的有吗?能摸到吗?会这么神奇吗? 那天自己身心状态不好,在左寸脉上部出现了一种奇怪脉象! 是不是谐振波呢? 按照这种手下的体验再去给别人诊脉,哇!果然很准确! 有确诊抑郁症患者的脉象更明显!真的有谐振波啊! 而且有的人血流层还有改变,好象马桶冲水时的那种乱流,但是我描述不出来,按照齐老师总结时讲的,要先记住这种感觉! 所以,今后还要努力学习,沿着老师指导的方向走下去,相信一定能够进步,掌握得更好。 Q 最后,能不能请周老师举一个您学习系统辨证脉学后运用的案例 好的,我分享一个亲身经历的案例,敬请指正。 年4月5日凌晨1:10,患者是我的父亲,65岁。 :餐后2小时左右胃胀,反复发作20余年,近3小时加重。 :每当饮食不适、气候变化时反复发作,饭后2小时左右胃胀,返酸呕吐,时有腹泄,或大便干,曾服达喜、奥美拉唑、吗丁啉等制酸、增加胃动力等药,可缓解,经常复发。 时值清明,天津降雪,气温骤降,问诊有无受寒、生气,自诉穿得很多,没有生气,仅晚饭后胃胀较重,无反酸,难以入睡,穿厚衣服,半卧位靠于沙发上,自觉比平卧舒适。 :剑突后中下部胀满,偏左上腹,恶心,精神不振,呈半卧位。 脉,左关粗、热、刚、直,脉管与周围组织孤立,左关脉上半部靠尺骨一侧有凸起,稍强,右关脉上半部也有凸起,稍弱,双寸凹,寸上内曲,双尺尚有力。 :年轻时胃镜检查确诊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反复发作。几年前查胃镜,溃疡消失,浅表性胃炎。性格多思虑、执拗、易郁怒,常因小事与家人吵架,几天闷声不语。睡眠质量差,梦多,控制不住想事。 :外因,本当少阴君火主气时节,适逢阳明燥金客气加临,春应暖而反大寒,人体肝气不易舒展。 内因,父亲自身情绪不稳定,肝郁气滞,影响脾胃,升降失和。内外相因以致发病。 父亲性格素来执拗,思则气结,怒则气上,长期气强攻冲,脉直、刚、孤立。朱震亨讲,气有余便是火。长期气郁化火,又加寒邪使阳气怫郁,可见脉粗、热。 肝气犯胃,导致饮食入胃不能和降,停滞中焦,故双关脉上半部均有凸起。 左主外感,左关候肝,感寒肝气郁滞为主,故左脉稍强。 右主内伤,右关候脾,脾胃屡受克伐而气不足,且晚饭饮食不多,故稍弱。 胃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水谷精微长期不能上呈于肺,故上焦气少,双寸凹。正如李杲《脾胃论》所讲,脾胃一伤,肺气先绝。 若糟粕不能和降则便秘,水谷精微反化湿浊下流则腹泄。父亲体质尚可,每天早晨坚持锻炼,尺有力。 《黄帝内经》讲,胃不和则卧不安。父亲不仅睡眠质量差,而且不能平卧,常用半卧位姿势休息。 :西医病名-胃炎,中医病名-痞证,肝气犯胃型。 :疏肝和胃。 :针刺,取穴左太冲,右上巨虚,左内关,左合谷。 :约5-10分钟后,脉象开始改变,左关凸起从关脉上半部向上移至寸部下半部,嘱父亲将欲向上排气,随后突然长出嗳气。 几次喛气之后,右关凸起消失。左寸渐粗,由凹转凸后嗳气,气出凸起减小。 几分钟后,关脉凸起又出现,移至寸脉下半部,反复多次。追问后,父亲才说,怕嗳气带出饭来,尽量压着不嗳气。 我立即嘱咐,一定要主动吐出来,随后呕吐几次,不断嗳气。呕吐物呈泡沫状。脉转寒。煮生姜汤半小碗,服后渐困入睡。 :次日,自诉睡到早晨,质量较好。右关脉已强,左关脉上半部还有凸起。母亲后来告知,昨天傍晚父亲有发怒吵架。 :几天后气温先升后降,中午父亲半卧,自诉不难受,诊脉左关上半部凸起稍强,为防复发,再行针刺,用疏肝和胃法,足三里加针灸,针后自诉胃胀立即减轻,承认之前有胃胀。留针过程中入睡。 :父亲性格执拗,对外人和颜悦色,对家人横眉冷对,宁听广告,不听劝告,跟家人描述症状总会绕弯跑题,问诊干扰非常大,如前面提到的自述,常见自诉病情前后矛盾,隐瞒情况。 以往我用针取穴较多,针感较强,父亲因此不喜欢针刺治疗。 本次过程,脉诊发挥了重要作用,明确了病位、虚实,用针取穴较少,治疗较以往更精确,父亲感觉比以前针灸效果好。 尤其从脉诊分析心理情绪,准确判断预后,何时嗳气、呕吐,何时缓解;针后症状立即减轻,令父亲十分信服,同时避免了他不能如实描述病情造成的误导。 几天后,他情绪明显稳定,跟我说话交流也多了,语气从原来的命令、烦燥改变为关怀。 经过本次诊治,我深刻认识了肝气犯胃的典型脉象,不只是弦脉。 并且对中医各家学说教学工作非常有帮助。 张从正讲,邪气加诸身,当速去之,速攻之。病在膈上当吐,木郁达之,吐法可令气条达。 现在不少人认为吐法几乎不能在临床应用了,讲课时理论多实际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本案对张从正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有很好的诠释和印证。 学生听完有兴趣、有信心,以后才会学习更多的中医知识,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 胃炎容易反复发作,我还得争取常为父亲诊脉,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干预,及早治未病。 在这里,读懂脉学 为自己,为父母,为朋友 学中医,习脉学 识别下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