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胃的下端被十二指肠固定,其形态由胃脾韧带、胃十二指肠韧带、胃膈韧带和胃肝韧带所维持,故不能作°的转动。胃扭转(volvulusofstomach)为胃正常位置的固定机制障碍或其邻近器官病变导致胃移位,使胃本身沿不同轴向发生全胃或部分异常扭转。它可以是一过性的,几乎没有症状,也可以导致梗阻甚至缺血坏死。 胃扭转分器官轴型和网膜轴型。 器官轴型胃扭转或胃大弯位置高是新生儿呕吐常见原因之一,但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利用体位即可恢复。 网膜轴型胃扭转往往发生在婴幼儿。 常见超声表现: (1)胃围绕胃横轴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旋转 (2)剑突下纵切时同一层面可探及幽门横断面及贲门纵切面 (3)剑突下横切时则可同时见贲门横断面及幽门长轴 (4)贲门与幽门呈十字交叉改变 (5)胃扩张,胃内可见大量滞留液 (6)全腹肠管萎瘍 (7)可同时合并脾脏扭转 没找到图来两个病例讨论…… 病例1:女,38天,G1P1足月顺产,呕吐20天入院。初为进食后数分钟呕吐奶液,4-5次/日,未诊治。入院前两天呕吐加剧,10余次/日,偶呈喷射状,呕吐后食欲好,仍有进食,二便正常。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倦,腹稍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触及包块。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大弯位于上方,近左膈顶水平,胃小弯位于下方(图1、图2)。诊断胃扭转,予保守体位治疗6天,呕吐症状消失,治愈出院。随访半年,呕吐未复发。病例2:男,30天,G3P2足月顺产,反复呕吐15天入院。进食后不久出现呕吐,7-8次/日,量中,呕吐物为奶液、奶块,未见咖啡样物,非喷射性,大便正常。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稍倦,营养中等。心肺查体无异常。腹稍膨隆,无胃肠型、蠕动波,未触及包块。上消化道造影示:胃腔充盈,胃窦部几乎与胃底同高,并见液平面影,胃大弯侧向上且与十二指肠圈连成一气的弧形(图3、图4)。诊断为胃扭转,经保守体位治疗7天,治愈出院。2X线征象置胃管后行上消化道造影,可有以下特征:器官轴型较常见,占85%,表现为:①食管粘膜与胃粘膜有交叉现象;②胃大弯位于胃小弯之上,胃外型呈大虾状;③幽门窦部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垂直向下,使十二指肠球部呈倒吊状;④双胃泡双液面;⑤食管腹段延长,且开口于胃下方。网膜轴型较少见,占15%,表现为:①胃粘膜呈十字交叉;②胃体呈环状;③胃影也可见两个液面;④食管腹段不延长[1]。本文2例均为器官轴型,图1、图2可见食管腹段延长开口于胃下方,食管粘膜与胃粘膜有交叉;图3、图4可见幽门窦部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胃大弯位于胃小弯之上,双胃泡。 图1图2 图3图4呕吐是新生儿期常见症状之一,新生儿胃容量小,食管括约肌相对松弛,幽门括约肌较贲门括约肌发育好,肠道分泌胃酸、消化酶功能差等因素均能导致新生儿呕吐,如喂养不当、咽下综合征、胃食管反流、贲门失弛缓、感染、幽门肥厚性狭窄及幽门痉挛等均为常见病因。胃的正常位置由胃肠、胃肝、胃脾、胃结肠、十二指肠腹膜后韧带固定,若上述韧带松弛、过长、撕裂等则可导致胃扭转发生,即胃大小弯位置交换,多表现为生后即有或生后数周呕奶,呕吐物不含胆汁,胃扭转在临床上较少见,我们对该病警惕性不高,认识不足,常因忽视导致误诊,故针对病因不明的新生儿呕吐者,应尽早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以免延误治疗。治疗上该病通过体位疗法大多可达到自愈,即将患儿放在右侧位并稍向前倾呈俯位,或右侧半卧位,喂奶后保持0.5-1小时。采取体位疗法时应密切观察患儿,防止呕吐引起的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赞赏 长按白殿疯症状初期图片白殿疯初期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