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胖纸”立志瘦身成为肌肉男的雄伟计划。 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近2.3万亿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问题也随之而来——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以及生态环境问题。 怎么办?“瘦身”成了唯一的出路。从做“加法”到做“减法”,北京的目标为:年及远景常住人口控制在万;平原区的开发强度控制在45%以下,远期力争下降到40%以下;在用地结构上,要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未来,北京要用越来越少的人口,越来越少的产业,以及越来越少的资源消耗,来做出同等甚至是比原来更多的GDP。 于是,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3个月后的7月日,北京市委全会通过文件,明确提出要聚焦通州,加快“行政副中心”的建设。十年传言成真,北京要搬离“北京”了,正式迈出“瘦身”第一步。 很快,通州行政副中心地图跃然纸上——北至潞苑北大街,南到京哈高速,西接北京朝阳区,东至潞城镇,面积约55平方公里,占通州总面积的六分之一。这一次通州的新规划就是要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事实上,通州地位的变化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概念里来解读,那就是京津冀一体化。 从地理位置上看,通州是北京唯一与天津、接壤的行政区,通州作为行政副中心的建成,意味着北京整个未来格局一个大变化。也使得北京、天津以及部分城市在功能上的定位发生一些迁移。以后的通州将会兼具承接首都产业外溢的职能,而廊坊等城市就将会成为北京和天津市的一些卫星城,天津则是以自身的优势为主,重点发展我国北方的经贸以及金融中心。 疏解腾挪瘦身,首先是要减肥,未来可以肯定的是,北京的工厂和批发市场将会越来越少,医院、学校也将搬到城六区以外。 对于一般性制造业,出路有三个:关停、升级和转移。用北京市发改革副主任刘伯正的话说,“北京将推动一半制造业以及高端制造业生产环节向转移布局。”污染企业则就地清理淘汰,决不向周边转移。 同理,对于像动物园地区批发市场、大红门地区批发市场、天意小商品批发市场这样的区域性专业市场,也将重点推进疏解。年是一个时间节点,要取得明显成效。 它们的去向主要将是和天津,按照中央要求,北京要把“城市病”放在京津冀的大空间中来解决,打通发展大动脉,用“大空间”解决“小空间”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一过程中,经济手段也会发挥作用。北京市将出台企事业单位气、热、水、电的分区域差别价格,城六区的贵,城六区以外的便宜,最低,让企业根据价格差别自行调整布局。这样一来,高附加值的企业自然就会留下来。 其他方面,行政性、事业性机构要搬到城市副中心,年底前启动搬迁,远期带动约40万人疏解至通州;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则向中心城外疏解,促进教育、医疗资源均衡配置。 例如,北京城市学院已经将名学生搬到了顺义,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建筑大学也将名左右的学生搬到了房山。未来,通州、大兴、顺义、昌平、房山等地还要重点加强幼儿园、小学,乃至初中的建设,包括北京五中通州校区、北京二中大兴校区,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顺义分校等。 医疗方面,医院也要向城六区以外的平原地区布局。医院将整体搬迁到丰台,医院顺义院区、医院经济技术开发区院区、医院常营院区等也将陆续推进。远郊区新医院,类似密云这样的区域,居民将不用因为生病跨越百里到城里来看病。 而对于民众比较关心的养老问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明确表示,养老服务没有产业疏解的要求,“请大家切实把心放回肚子里”。 疏解之后,腾退的土地如何利用?主要安排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比如:为重要国事活动预留空间,完善国家文化设施;发展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文化与科技创新型产业功能;补充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交通设施、公共安全设施、道路、绿地、公共空间等保障功能;为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战略预留;改善中央核心部门的办公条件等。 科技创新将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未来5年,北京将全力支持配合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计划在京实施,建设中关村(,股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打造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等创新平台。 同时,也将保护好历史文化的金名片,分段恢复前三门护城河、鱼藻池、金水河(南海-金水桥段)、玉河中下段等历史水系,保护北京特有的“胡同-四合院”传统建筑形态等。 通州逆袭 除了减肥,北京还要秀一秀“肌肉”,最亮眼的就是通州成为北京行政副中心的逆袭。 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此举被解读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有多年的建城史,多年的建都史,城市中心几经变化。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的中都城主要是在莲花池一带;元大都考虑用水问题,将新城迁到了东北方向;明清又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南移,搬到了现在的位置。这一次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则是建国以来北京空间布局的最大一次调整,关系到千年大计,因此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规划建设好。 副中心建设的目标是三个示范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很多新的理念和机制都将在通州率先试点。例如,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杜绝“马路拉链”,综合管廊覆盖率要达到80%;建设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 特别是在绿色发展方面,通州境内有6条河流,过去由于地处北京的“九河下梢”,已成为全北京市的排污河。未来,城市副中心将通过建设“蓝网”系统,完善上游及郊区城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截流污水,净化水体,让通州成为清洁水环境建设的典范。 在目前的研究规划中,通州所有的公共服务设施指标都比城六区略高,有的还不止高一点,包括人均绿地、人均医疗床位、人均教育等,目的就是把通州建成“最宜居”的环境。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吸引人到通州副中心工作和生活。 交通一体化 在这个“主要看气质”的年代,除了副中心这样的“肌肉”,北京还需要增加一些“气质”。 其中之一是交通,地铁将会越来越多。未来5年,北京要实现“区区通轨道”,平谷、密云、怀柔、门头沟等将会有一些安排;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将能在米范围之内找到一个地铁站口;城市的边缘结合部还会大规模建设P+R停车场(换乘停车场),通过开车和地铁轨道交通换乘的方式减轻拥堵。 回想年,北京地铁运营线路还只有一号线和二号线,运营里程39公里,年客运量亿人次;到了年,运营线路增加到4条,运营里程达到公里,年客运量8.5亿人次,实现了8倍的增长;未来到“十三五”末,北京地铁的运营里程则将达到公里以上。 跳出北京看,还要推动实现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京津保唐要实现“小时交通圈”,改变以往北京单中心、放射状的交通结构,变成多节点、网格状的交通格局,这其中就包括京昆高速、京台高速、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高速等8条高速公路,要让来往车辆有更多的选择,缓解北京的过境交通压力;此外,京沈客专、京霸铁路、京张铁路等干线铁路,京唐、京滨、京石、城际铁路联络线(S6线)等城际铁路也要陆续推进。 配合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也会有一些调整。如实行区域差别化的停车收费价格、公交价格动态调整等,高峰前乘车可以实行优惠低价,鼓励市民能够错峰出行。拥堵收费的政策将是未来价格改革和交通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二个“气质”是环境,国六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车用燃油标准将会实施,国Ⅱ以下标准老旧机动车将会被淘汰,路上跑的新能源车也会越来越多,尤其集中在以下几个行业:环卫、出租、郊区客运、市内旅游、邮政、物流配送等。 除了大气,水也会更加干净。各区县之间要实行断面考核,比如通惠河从朝阳流到通州,就要在交界线上设立一个检测点,检查水质达到几级,污染了就要给下游补偿。如果上游区县算账之后发现补偿太亏,那就下大力气把水体治理好。 最显而易见的是,森林、公园、湿地的面积会大大增加。山区有20万亩宜林荒山荒地绿化,平原有38万亩绿化造林,郊野公园新增20处。在房山长沟、琉璃河,大兴长子营、青云店,通州马驹桥等地,还将新建湿地公顷。同时,清河、凉水河、温榆河、通惠河等河流将基本还清。 当然,环境问题也要放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协同解决。北部的张承生态功能区、南部的京东南大型生态林带、东部与廊坊北三县之间的绿化生态带、西部的永定河流域生态功能,都需要北京与一起协同推进。 文章来源:华夏时报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多条地铁连接副中心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规划:多条地铁连接副中心 2 年5月4日,广渠路二期工程,工人在桥墩上施工。新京报记者侯少卿摄 北京市交通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在做客首都之窗时透露,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交通规划先行,未来的副中心将有多条地铁连通,公交线路也将根据分快速公交、普通公交线、支线公交、微循环公交这个结构调整。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建设中的广渠路二期从四环到五环已经开通了,五环之外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会通车。交通委规划设计处副处长安志强说,后期随着副中心建设,广渠路还会东延,这条路将成为连接中心城和城市副中心的一条快捷的道路。 地铁:八通线将延长到环球影城 在谈到“十三五”期间城市副中心交通发展思路时,安志强介绍,城市副中心的规划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作为京津冀衔接的桥头堡,与燕郊、北三县相连,大量的白领居住在这些地方,每天潮汐式的交通出行。在副中心交通规划中,会体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 轨道建设方面,八通线要延长到环球影城;7号线东延也确定了,6号线已经与副中心对接,以后还会加大城市副中心南北向的轨道衔接。安志强说:“南北向的轨道线会随着功能区的建设,把首都机场、新机场、环球影城以及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的核心区都串联起来。” 城际铁路:S6线今年开工年竣工 记者了解到,这条连接北京新老机场、环球影城小半个北京的城际铁路联络线就是计划今年开工的S6线,在北京和境内都有设站,预计全线7座车站,其中北京5座、2座。全线未来还有望与0条地铁线实现换乘。S6线计划今年四季度开工,预计年2月竣工。 据介绍,副中心的轨道建设还将与站点周边地面的功能结合,形成枢纽,不仅形成交通和城市的融合,也是各种交通方式内部之间的融合。这样来构建整个副中心的轨道网。 公交:广渠路二期将设大容量公交 副中心的公交线网也将科学化调整,按照普、快、支结构布置,普通的线网就把重要的结点串起来。 “广渠路这条快捷路,不能全给小汽车用,我们引导的还是大容量的公交方式,实际上现在也在规划,在这条路上设置大容量公交。”他说,具体的设置方式还不确定,也许是在道路一侧设置,也许会考虑在道路中间设置。“这个可能是随着后期方案的进一步细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广渠路上设置大容量快速公交的发展方向是没问题的。” 在目前开工的四环到五环段,记者看到已经预置了公交专用道和公交港湾,设施在道路的最外侧。 新京报记者郭超 "行政副中心"变身"城市副中心"医院学校布局通州来源:搜狐焦点网 不到一年的时间,通州竟从过去的"北京行政副中心"摇身一变成了"城市副中心",这一点从通州区政府的网站上就可以发现,4月初的时候名称就已经变更过来了。其实城市副中心这个概念也不是今年才提出的,年北京第十一届党代会就提出要把通州建设成为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只是一直画饼没有落实而已。 拆分北京这项计划经过几年的研究,终于在去年热火朝天的开工了,通州进入到拆改建的时代。随着政府规划的不断调整和完善,通州副中心的面积也由原来的6平方公里,扩展到后期的55平方公里,这还远远满足不了副中心的需求,目前通州区域范围内平方公里已全部被纳入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范围。这也意味着通州的建设将有前所未有的大动作。 按照官方给出的建设计划和数据,通州将在年之前建成2所名校、5医院以及5条轨道交通。此外,预计年投入运营的环球影城也会使通州这座城市副中心的整体配套上升一个级别。政府机构的大批迁移必定要有相应的公务员保障性住房作为基础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双城生活,从而减轻交通拥堵问题。 在医疗配套方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也将积极在城市副中心布局,医院、医院、医院和首都儿研所,也都有落户通州的可能性。大家最关心的教育配套也不落后,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史家小学,人大附中附小,人民大学东区、北京电影学院、都在通州有规划。 通州的交通建设最近更是风生水起,除了对两条轨道交通延长建设外,还将市域(郊)轨道交通首次提上日程。道路交通方面对很多路段进行修缮拓宽,最受涓撴不鐧界櫆椋庣殑鍖婚櫌鍖椾含鎬庝箞鏍锋不鐤楃櫧鐧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