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超声是怎么做的?

“帅气”的超声就好比“牛郎”,“娇羞”的胃肠道就如“织女”,二者彼此“相爱”,但是一直无法相见,只因肠道气体、内容物将其隔离。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一直努力着,努力为二者搭桥,终于胃肠助显剂“腾空出世”,结束了“相爱不能相见”的局面。胃肠超声检查就是通过助显剂充盈胃肠腔,消除胃肠腔内气体、内容物等对超声波的干扰,使声束能顺利穿透,从而达到胃肠壁结构及其病变能更加清晰显示。

一、超声仪器、造影剂、检查方法

(一)仪器

各型超声诊断仪均是理想的诊断仪器。凸阵式、线阵式或扇扫式探头均可,频率一般为3.0~5.0MHz,小儿、体瘦者或观察胃肠道前壁可用7.5~15.0MHz。直肠可联合使用腔内探头。

(二)造影剂

1、可选用无回声型或有回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图1、2)。临床实践证明有回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具有较好的造影对比效果,能够满足超声对胃肠疾病检查诊断要求。本章节胃肠充盈检查主要采用有回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为主导。

图1无回声型胃肠造影剂

图2有回声型胃肠造影剂

2、使用方法:先将有回声型胃肠超声造影剂按每包ml开水比例配制成糊状溶液,冷却处理至适宜温度(约40℃)备用。胃超声检查一般常规每人ml口服后或即服即行检查;幼儿用量约~ml,对胃容量大充盈不良者可加量至~ml。小肠超声检查也采用口服充盈检查,用量约~ml,常与胃超声检查同时进行。大肠和回肠末端超声检查采用灌肠装置将造影剂经肛门灌注充盈后检查,用量约~1ml。对直肠中下段病变可采用造影剂灌注充盈直肠后经腹和经腔内联合检查的方法。

(三)检查方法

1、检查前准备:胃及小肠超声检查一般安排在每天上午空腹状态下进行。检查前禁食6h,禁饮4h以上。大肠超声检查一般安排在下午,检查日上午常规行清洁肠道准备(和肠镜检查准备相同)。一般勿将胃肠超声检查和胃肠镜检查、X线胃肠钡餐检查、腹部CT检查等安排在同一天进行。

2、检查体位:以仰卧位、右侧卧位为主,辅以左侧卧位、坐位、站立位、胸膝卧位或因检查需要及病情能承受的任何体位。

3.检查范围及内容:胃十二指肠超声检查从食管贲门至幽门、十二指肠按标准切面作连续性规范化检查;小肠超声从左上腹空肠至右下腹回盲部作连续完整扫查;大肠超声在造影剂灌注充盈下从直肠至回盲部呈逆时针按标准切面作连续性规范化检查。确定胃肠各部的位置、形状、体积大小、胃肠壁厚度及层次、胃肠粘膜完整性、胃肠壁蠕动及排空情况。同时观察胃肠周围毗邻脏器肝、胆、胰、脾、肾、膀胱、子宫、附件、大网膜、肠系膜等腹腔相关情况。发现病灶应仔细检查病灶的位置、形态、来源、范围及深度、胃肠壁层次结构及管腔大小、与周围毗邻脏器关系等。对疑为恶性肿瘤者,须检查胃肠周围、大网膜肠系膜及后腹膜、左锁骨上有无肿大的淋巴结、周围脏器(如肝)有无转移、腹盆腔有无种植或腹水等。

4、适应症、禁忌症:适应症包括胃肠良恶性肿瘤、炎症溃疡、胃肠粘膜病变、先天性病变、梗阻性疾病及其他疾病(如胃石症、胃底静脉曲张)等。禁忌症包括急性胃扩张、消化道穿孔、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等。

一、胃正常声像图

食道下段、贲门及胃底部

食道下段及贲门形态规整,管壁清晰,无增厚,粘膜表现光滑完整,管腔无狭窄,动态观察见造影剂呈持续快速通过,无滞留现象及返流(图1);贲门口形态呈“喇叭”状,并可见数条沿胃小弯侧纵行排列的粘膜皱襞,呈放射状向贲门口集中(图2)。

胃底充盈良好,呈半弧形,其壁光滑完整;左侧卧位扫查时,可清晰显示胃底膈面、脾面及其与左侧膈肌、脾的毗邻关系(图3)。

图1贲门开放切面

图2贲门喇叭口粘膜皱襞

图3胃底与脾

胃壁及胃腔

胃体前后壁及大小弯显示清晰完整,胃壁结构显示为清晰的五层回声,自内向外依次呈现为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弱回声—强回声,称为“三强两弱”,分别代表粘膜表层和胃腔的界面回声、粘膜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的界面回声、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的界面回声、固有肌层回声、浆膜层和浆膜外组织的回声(图4A、B)。

各层之间厚度均匀对称,完整连续。胃体粘膜光滑、规整,其小弯和后壁可见少量粘膜皱襞微隆起。但胃体前壁和胃底部胃壁层次结构不如胃后壁清晰,可用高频探头扫查弥补。

图4A正常胃壁层次(频率3.5MHz)

图4B正常胃壁层次(频率9.0MHz)

胃角形态自然、规整、粘膜面光滑,横断面呈双环征或“8”字形,纵断面呈指状向胃腔内突起(图5),牛角型胃可不明显。

胃窦显示清晰前后壁及其五层结构,壁层次间厚度均匀对称,粘膜面光滑,规整,可见少量皱璧呈条形突起,以胃大小弯区域明显(图6A、B)。幽门孔呈间隙性规律开闭,形态自然,规整,造影剂通过顺畅。

胃腔内显示造影剂呈均匀较强回声界面,形态规则,无充盈缺损,无内部衰减及后方增强效应。随胃蠕动变化胃腔可改变其形态。

图5胃角长轴切面图

图6A正常胃粘膜皱襞(短轴)

图6B正常胃粘膜皱襞(长轴)

胃蠕动

胃蠕动起始于胃体下部,声像图一般在胃角小弯侧显示较明显,以1cm/s的速度向幽门方向运动,其波形呈对称性、节律性,无突然中断现象,在胃窦切面上观察较显著。正常人一个切面上可见约1~3个蠕动波(图7)。若蠕动波发生频繁,切迹深大,则为蠕动亢进。

图7胃蠕动波

胃超声正常测值

1.贲门管径:内径(充盈)5~15mm;前后径(短轴)10~15mm,≤20mm;左右径(短轴)15~20mm,≤25mm;管壁厚度≤5mm。

2.胃壁厚度(中等充盈):胃底体部3~5mm;胃窦部4~6mm。

3.粘膜皱襞厚度(中等充盈):3~5mm,≤6mm。

4.幽门孔开放内径:5~15mm。

二、小肠超声切面及正常声像图

小肠切面扫查方法

1、十二指肠切面:探头先斜置于右上腹(相当于脐孔和右肋弓中点连线偏内上方),显示内幽门与十二指肠球部;探头顺时针转90°,声束略偏外侧,于右肾前方显示降部;尔后探头逆时针转90°且左移动,可显示水平部及其跨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延续至升部。十二指肠除球部造影剂能充盈停留外,降部及以下各段造影剂充盈均不能停留而呈快速通过,呈“C”字形环抱胰头部行走分布。

2、空、回肠切面:空肠和回肠因其分布迂回,走行分布不规则、范围广,造影剂充盈不能停留,呈快速通过,因此超声检查较难确定标准切面。一般结合其分布行走特点,运用纵、横、斜切面连续性扫查和低、高频率结合多样化扫查。扫查以十二指肠跨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为起点,随造影剂间歇性充盈从左上腹→脐周围→右上腹→左下腹→右下腹作“S”形连续缓慢移动扫查,最后以回盲部为终点,可显示小肠腔节段性充盈表现。

小肠正常声像图表现

1、十二指肠正常声像图正常时,造影剂经胃幽门孔排入十二指肠球部,呈间隙性充盈并能停留数秒时间,外形呈倒置“三角形”,位于胆囊左后上方,胆总管前方,胰头右前方,和幽门孔相连接(图8);

图8正常十二指肠球部

球部近场是前壁,远场是后壁,与胃窦小弯侧壁相延续的为球部小弯侧壁,位于屏幕的左上方,与胃窦大弯侧壁相延续的为球部大弯侧壁,位于屏幕的右下方(图9);

图9正常十二指肠球部、降部

幽门管侧是球底部。正常十二指肠球部形态规整,壁薄匀称,粘膜面光滑平整,无粘膜皱壁;随幽门开放和肠壁蠕动而发生规律舒缩性的变化。球部的远端向下与降部相连,两者间形成十二指肠上曲;降部的远端向左侧折返与水平部相连,两者间形成下曲;降部肠腔规整,边界清楚,呈“C”形环绕胰头(图10);

图10正常十二指肠(呈“C”形)

仔细观察偶尔在降部内侧壁显示十二指肠大乳头的开口。水平部位于胰头后方、右肾右前方,和胰腺平行走行,呈间隙性充盈,其粘膜面可见纤细的皱襞分布,最后跨越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间隙与升部相连(图11、12);升部较短,走行扭曲,常造影剂充盈呈瞬间即逝,不易清晰显示(图13)。

图11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2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2正常十二指肠水平部

图13正常十二指肠升部

(A:穿越肠系膜上动脉和腹主动脉间隙;B:升部远端)

空、回肠的正常声像图

小肠因其走行迂回扭曲,分布不规则,加上肠腔内容物气体干扰,空腹状态下通常超声检查不易清晰分辨;对空回肠的界限,超声也难以确定。行造影剂充盈检查表现肠腔呈间歇性充盈,不能停留,远不如胃、大肠充盈检查清晰。一般情况下正常小肠壁呈线状中等回声,层次清晰,呈现与胃壁相似的“三强两弱”五层结构(高频可显示)(图14)。空肠壁的粘膜面可见纤细而密集的粘膜皱襞分布,排列呈“鱼刺征”或“琴键征”(图15)。回肠的粘膜面则相对光滑平坦,粘膜皱襞相对稀疏(图16)。小肠的运动较明显,可见有蠕动、分节运动等,呈有规律的、周而复始地进行。

图14正常小肠壁结构

图15正常空肠

图16正常回肠

来源:超声俱乐部

赞赏

长按







































儿童白癜风如何治疗
雌三醇软膏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yy/878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