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牌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董氏

奇穴

《董氏奇穴精要》

(一)循经取穴

二、董氏奇穴与经络

(一→)循经取穴

循经取穴是针灸辨证取穴的最基本原则与方法,董氏奇穴大致亦不例外。由于董狮研究奇穴的突出,以致竟有些人对其在十四经穴的成就懵然不知,这的确是一-件可惜的事,殊不知董师因为对十四经穴研究得深人与扩大,才有数百奇穴的发明,而董师在十四经穴之应用方面确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之处,例如髀关治感管,伏免治心悸、心脏病,犊鼻治唇生疮,公孙治腰痛、手麻,三阴交治腰痛、落枕,阴陵泉治前头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育校针点刺治膝痛,承扶治瘰疬,风市治肩痛、胁痛、半身不遂,陷谷治偏头痛、腹泻,风府点剩治呕吐等。董氏奇穴虽名之为“奇穴”,但董师常说其奇六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亦即穴位之分布与十四经有密切关系,若非对十四经穴有极为深刻之认识,断难发现如此多之奇穴,在其原薯书后亦附有“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可资参考。这里再举几个奇穴治病的例子。董师常用肝门穴治肝病,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之原穴腕骨即为治黄要穴。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既合经絡,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显著,自无疑义。又如正筋、正宗之治疗颈项疾病,既合全息对应(详见七七部位正筋之说明),又与膀胱经有关,治疗颈项病当然有奇效。这些皆足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四经穴为基础发展起来,而又结合对应全息,因此效果更为突出。

(二)交经取穴

交经取穴又名通经取穴法,或称六经同名经相通取穴法,即太阴通太阴、阳明通阳明、少阴通少阴、太阳通太阳、厥阴通鱖阴、少阳通少阳的三阴三阳相通,实际上

就是六经同名经相通。这种关系,对人体的病理生理均有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因于手足少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可以寄附于肝胆,专赖手足厥阴通连为之维系。

六经相通,在《伤寒论》中记之甚详,并以之辨证施治,在针灸治疗之应用方面却少为人知。但应用的机会则不在少数,效果也很好。董师在奇穴方面也常应用通经法。例如,以腕顺一、二穴治疗膀胱经腰痛,还可治对应的足外侧痛。又如以鱼际可治公孙(手太阴通足太阴)部位痛,再扩展延伸出五虎穴治大趾痛。这种方法有时不需要有固定的穴位也能治疗疾病,只要掌握经络、掌握对应比例即可,例如小腿承山部位痛,可在手臂的中段(太阳经)找穴位治疗即可。

(三)五脏别通用法

五脏别通用法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分,虽然在董师书中从未提及这方面的理论,但其应用则时时处处与之相合。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挺医学人门》,唐宗海之医经精好》有较细的发挥。但他们都并未深人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应系由六经之开阖枢变化发展而来(开圈枢则又系由《易经》演变而来)。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见表1。

表1兰明三阳手足相配表

太阴(开少阴(枢)厥阴(圖》往:欄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通,手足太阴相通。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胃也应与包络通。从这一原理来探求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许多疑感自可不民面解,以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早在作出版的《着氏奇穴针灸学》已将此一原理之应用明往于该书各穴仪之说明中

1四经穴碰用五脏别通之原理取穴,疗效办非常好,例如,以由池穴治头型,就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应用..腕竹穴在小肠经。能请肿湿。治黄疸,自古为治战婴六中者六作三焦经l.,治肾亏腰桶甚效起三男穴为胃经穴,供治心脏病其效内关穴为心包络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过膝部最主要之经络为胃经。此种方法应用极为灵活,例证甚多,疗效极好,在此不再多举

1.肺与膀胱通膀胱的不利与不约,在于肺的调控,肺气宜肃功能障碍,调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随之素乱,肺对膀胱的调控,是通过“气”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谓“气化则能出矣”。《金匮要略》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的条文,这是“肺虚不能制约膀胱”的小便遗谢不禁证。临床有肺气不利,水停迫肺、肺气上逆之喘症,常以清利勝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气化失常,可以透过治肺来调节,例如中医常用的“提壶揭盖法”就如吴鞠通说的“启上闸,化肺气,宣上即利下”。朱丹溪也说:“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临床上常用麻黄汤开上窍启下窍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频治愈老人及小儿遗尿。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针脾经阴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频,针肺经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背俞穴能治气嘴,也都足肺脾(太阴)与膀胱(太阳)通的应用。董氏奇穴也用肺经的重于、重仙治疗膀胱经部位的背痛。

有关子宫的疾忠也与膀胱经有关,《伤寒论》有太阳经蓄血证,症状为“太阳病-.热结膀胱,其人如...少腹急结。”太阳蓄血证常有如狂的精神症状,有许多妇女子宫着血瘀血,也会有精神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热人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再如《金透要略》中的子官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这两个处方都有膀胱经主药桂枝。从此而论重子,重仙能治子宫肌瘤,可以说是透过脏腑别通的肺与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妇科穴在大指肺经上,而能治妇科病,尤其是子官疾患,也系此一胜腑别通理论的发挥。

《董氏奇穴精要》

2.脾与小肠通脾主运化,统括小肠的受化功能,小肠赖脾好阳气的温煦方能化物,小肠的分清视浊又为脾胜化生气血、升清降浊创造了物质条件。牌主升喜燥恶湿,湿邪易伤脾阳;小肠主降喜暖恶寒,寒邪易伤小肠阳气。脾与小肠相互协同,关系紧密。从历史上讲,小肠病与脾胃病并未严格区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食不化。”《伤寒论》说:“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虽在说牌病,也可看做小肠受盛异常的病变,因此小肠病常两者共治。小肠有寒则温中祛寒,小肠有热则清肠泻脾;小肠吸收不良肠鸣泄泻,则健脾助运并加分清利湿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肠。临床见腹部隐痛喜温喜按,便请清稀,胃纳不佳,此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小肠吸收不佳之病惠,辨证属脾胃阳虚,可以黄芪建中场或附子理中汤治疗。又如《金匮要略》之黄土汤治便血,吴鞠通认为“粪后便血,责之小肠寒湿,不与粪前为大肠湿热同科”。病因责在小肠,但以黄土汤温脾摄血,其实即脾与小肠通治之例。

针灸常以小肠经之腕骨穴减肥。湿热黄疸在古书中最常用腕骨穴(《通穴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腕骨穴为小肠经原穴,能解脾湿。董氏奇穴肝门穴也在小肠经,上,能治疗肝炎。古今对肝炎的认识无不认为应该祛湿。急性肝炎之阳黄主在阳明,慢性肝炎之阴黄主在太阴,治疗重点均在除湿,小肠为分水之官,能调整大小便,去湿作用极强。此外,以脾经之阴陵泉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也都是脾与小肠通的用例。

3.心与胆通像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与情志有关,在人体精神思维活动的领域中,起着相当之作用。心主血脉,胆助消化,心主君火,胆主相火,胆之排必精汁,主三焦升降,与痰湿的形成密切相关,其功能失常,常可导致血脂升高及心血管病如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绞痛之形成与高脂血症有关,而胆囊炎、胆石症、胆道使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从胆论治,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报道很多,以小柴胡汤、温胆汤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胆病从心论治,以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慢性胆囊炎也有一一定效果。目前以胆心问治治疗心脏病或胆病,其疗效似较单纯治胆或治心要高效得多。针刺胆经之风市治失眠、心脏病及胆囊炎,效果甚好。针心经神门治胆虚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黄穴在心经上而能治眼黄,这些都是心与胆通的治例。

4.肾与三焦通《灵枢:本脏》说:“肾合三焦、膀胱。”三焦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肺、脾、肾为中心的三焦气化系统:上焦气化,主同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气化,主司营卫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气化,开窍于二阴,司决渎排精粕,主要在肾,肾又为三焦气化的本源。另一个系统是以心、肝、肾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统:心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肾与命门为相火在下焦。肾以一脏水火相兼,两个系统皆本于肾,肾又是阴阳水火之脏,水火两个系统在疾病过程中可相互转化,但多出现在疾病后期,这是因为两个系统都根源于肾,久病人肾,肾脏兼水火阴阳,为身体之总枢所致。临床治疗肾病要考虑三焦,治三焦要颐及到肾。例如少阴四逆虽责之肾阳虚,但治疔则用四逆汤,方中有附子温下焦肾阳,干姜温中焦脾阳,甘草温上焦心阳,可谓三焦之阳皆治。

在《伤寒论》方剂中如上的用例很多,中医的基本原则是“治病留人”,治愈疾病要顾到体质,不可虽治愈疾病,但身体体质变坏,更不能病未治愈而体质更差。因此在《伤寒论》的许多处方中,常加入甘草、生姜、大枣,顾护正气。又如已用过麻黄汤,只能用桂枝汤;已用过大承气汤,虽有可下之证,亦不可再用大承气汤,这都在强调保护正气而治病留人,不同于现代医学的一些激进手段,疾病尚未治愈,身体已不能承受治疗而先倒下。

中医的另一项重要原则是“双向调节”,这在针灸中经常使用,例如心脏搏动太快针内关,可使其转慢,心脏搏动太慢针内关,可使其增快;又如胃蠕动太快针足兰里,可使其减慢,胃蟎动太慢针足三里,可使其增快。针灸双向调节作用明显而具安全性。当然,《伤寒论》中也有很多方子有双向调节作用,例如四逆散中柴胡能升,枳实能降,调理气机作用很好;但其中又有芍药、甘草能理血,可以说气血皆调能升能降。又如桂枝汤,其中之桂枝、生姜温阳调卫,芍药、大枣滋阴和背,所以能“和阴阳”,“调营卫”,有双向调节作用。

中医的第三个原则是“顾及整体”。例如,虽说四逆汤温肾阳,事实上三焦之阳皆温。再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扬治喘,表面看是治上面的喘,但此方的

杏仁善理上焦肺气,厚朴普理中焦之气,桂枝能平冲理下焦之气,其实是三焦

之气上中下皆治。

再来看看肾与三焦通,三焦经的五输六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

井,都与水“肾”有关,董师治肾炎、水肿常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经的中

者治腰痛很有效,董师之奇穴还兼治不孕,这个穴位在三焦经上,也是通过脏腑

别通补肾而发挥作用的。

5.肝与大肠通肝主疏泄,有协调二使的作用,而大肠传导亦全赖肝气疏泄,吴

鞠通在胁痛、中燥,单腹胀等医案中,都提到肝协调二便的作用,前阴为肝经所

循行之部位,属肝,主治自无疑义,而疏大便则合于肝与大肠相通之意。例如,

乌梅丸主治的久痢,属湿热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横土,肝之疏泄不畅,而致下

利里急后重。白头箭汤证亦系肝(木)郁土中,湿热郁踞肠间,由于土因而水郁,

木愈郁则士愈租,此时调肝疏木才能有效,白头翁汤即在于清解阳明热毒疏泄肝

气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殊白也能治痢,两者治前阴病亦颇有效,盖前阴病多属

湿热属肝经也。针治大肠经之曲池穴能降血压治肝阳上亢之证,对各类头晕皆甚有效。木穴在大肠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痛,其他大、小、外、浮间皆在大肠经上,

都能治疝痛。针肝经之太冲穴能治腹中痛泻,这都是肝与大肠通的应用。

6.心包与胃通临床常见老年人因饱餐胃气上冲,而致心肌梗死发作的人不在少数。由于有的心绞痛病人,上消化道症状也很突出,同时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智痛,所以称为“心胃同治”。阳明胃与心包络通,阳明实热上冲心包,扰乱神明出现心包的症状,以承气汤泻胃家实热,阳明得治,厥阴自安。《温病条辨.中焦篇》还有“阳明温病,下之不通....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胃病,下利请语,阳明脉实或滑疾者,小承气汤主之”。《伤寒论》亦有“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常与厥阴同病,除有承气攻下法外,还有用牛黄、紫雪凉开之法及牛黄凉开与气攻下并用之法。临床上治疗疫瘌热毒而见昏请痉厥时常用承气汤治疗,即“治痢还需利,攻下以护正”。使险症转危为安。针刺心包经之内关穴治胃痛(因育经循行所过)及膝痛甚效。胃经之三里穴治心脏病胸闷亦甚效。董师用通关、通山、通天等穴治疗心脏病,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经上,这都是包络与胃通的用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yy/8245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