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一直走在研究最前沿 开创性研究“溃疡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上的改进” 获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率先在中南地区提出胃切除新方法 首创经胃行胆道探查术 为我国胃肠外科的发展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 他被誉为“住在病房的名医” 医术精湛,视患如亲 他用热爱成就医学事业以仁心守护患者健康他就是我国著名胃肠外科专家陈道达教授陈道达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医院普外科主任、普外科研究室主任、同济医科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普外重点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第1至第3届副组长,中华外科学会武汉分会第4届主任委员,中华外科学会武汉分会第5届名誉主委,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常务委员。武汉市政府科技智囊团成员,武汉市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湖北省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共同授予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武汉市干部保健优秀专家,中共湖北省保健委员会授予湖北省干部保健工作终身荣誉,被湖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人事厅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大医精诚以病房为“家” 陈道达,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赤壁市,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原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本科学位。同年以优异成绩考取硕士研究生,师从于我国著名外科专家管汉屏教授,他也是管教授第一位硕士研究生。年医院外科医师。 陈道达教授(左)分析患者影像资料 在国内胃肠外科学界,陈道达教授以深厚的学术功底和高超的临床造诣闻名,医院就医的普通患者,陈道达却以常年吃、住在病房为人知晓,被称为“最容易找到的教授”。 在陈教授的作息表上,没有上班下班,没有节假日,病人需要就是命令。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陈道达在病房里安了另一个“家”。除了看门诊或手术,其他时间和晚上,他都住在医生办公室狭窄的小隔间里,住院病人与他近在咫尺。 陈教授解释道:“我住在病房里,觉得跟家里没有什么区别(病房就像自己的家一样),在病房,病人有什么事,我可以随时(帮着)解决。” 曾有一位病人,白天做完甲状腺部分切除手术,一切正常。到了晚上,手术切口处开始渗血,病人感到呼吸不畅。晚上巡视病房是陈道达的习惯,他很快发现病人的异常。急救刻不容缓,病人转危为安。 一天晚上,一名因车祸导致腹腔器官破裂医院,急诊手术结束后不到3个小时,患者生命体征突然急剧恶化,呼吸不畅,血压、心率急剧升高。这不是陈教授的病人,可住在病房的他最先得到消息。没有惊动别的医生,他匆匆走上手术台,手术做完、病人脱险已是凌晨5点。 陈教授一生守着病人,为了病人,曾有多少次从香甜的睡梦中被叫醒,有多少次扔下碗筷饿着肚子去手术室,又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守候在病人身边,谁也数不清。 精研医术协和外科一把神刀 长期不懈的努力,坚韧不拔的追求,使他的医疗技术日臻娴熟精湛。小小手术刀在他的手中变得灵巧自如,游刃有余。稳、准、细,缝合匀、刀口平,成为他的手术特点。许多高难度的腹部外科手术和急腹症,在他的手术刀下化险为夷。 同济海外校友汪尔佳曾评价陈道达教授:“我为陈教授的手术做过多次麻醉,观看他的手术才叫爽,教授身材虽然瘦小,但却手脚灵巧,手术区域干干净净,切割缝补精致吻合,真乃外科一把神刀。” 陈道达教授(左一)正在施行手术 一次,一位来自孝感农村,曾做过3次胆道探查术的女病人,因胆结石复发导致重症化脓性胆管炎,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了。有人劝陈教授算了。而他不改初衷,为了病人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付出十分的努力。他大胆采用自己独创的经胃探查胆道的治疗方法,经过几个小时的艰苦手术和术后一系列的精心治疗,又一次挽救了一个年轻病人的生命。 有一年春节前夕,一个胃十二指肠球部溃医院就诊,医院做过二次手术,出现了最严重的并发症,十二指肠瘘、腹内出血、膈下脓疡、脓胸持续高烧、严重呼吸困难。陈道达拒绝了所有外出讲学的机会,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大年三十晚上,患者病情恶化送上手术台,他连团年饭都没有吃就主刀进行了手术。在医院住了半年后,病人康复出院。 陈道达教授一生勤勉耕耘,耄耋之年仍未停步。如今已86岁的陈老仍工作在外科一线,出门诊、收病人,偶尔还会做手术。 陈道达教授(右)查房 每当看到康复出院的病人时,陈教授总是感到莫大的欣慰和鼓舞,同时也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民医师的价值真谛。他说:“我这个人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不下棋,就是喜欢读书,就是喜欢工作,特别喜欢做手术……我拼命工作,感觉能为病人多做点事非常光荣,非常舒服!” 敢为人先胃肠外科事业的开拓者 “做人要低调,学术要求精,业务要奋斗”,这是陈道达的座右铭,他也一直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在学生的印象里,陈教授不是在病房里和病人打交道,就一定是在办公室里翻看医学书籍。 传统的胃、肠、肝、胆等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手术方式,有的有着不可避免的并发症或后遗症。不少病人过去的病魔消除了,又被新的病痛所困扰。于是,陈道达广泛翻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自己和探索他人的实践经验,大胆提出改革传统经典的手术方式,决心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年,他在开创性研究“溃疡性疾病外科手术治疗方式上的改进”,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年,陈道达教授率先在中南地区设计提出“胃近端迷走神经切断加胃体粘膜代替胃窦部黏膜的胃部分切除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课题,并在研究室旁边搭了一个小棚子作为“家”。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他不辞艰辛与劳累,先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几十只狗进行实验观察,掌握了大量而可靠的科学数据。他设计的胃切除新方法用于临床终于取得成功。 而后,他又自行设计开展了“胆总管下端良性狭窄手术治疗的研究”和“胃小弯贲门胃底浆肌层切开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研究”,先后通过省级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12月,陈道达教授开展的逆行游离式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陈道达教授在多年的医学生涯中辛苦耕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他是首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胃肠外科学组第一至第三届副组长,也是多种医学杂志的主编或编委,全国卫生系统模范工作者。 陈道达教授(中)参加中华医学会第七届全国胃肠外科学会 他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国家九五攻关”课题,“”课题及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资助,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1项。 作为中华医学会胃肠外科学组和《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的主要创办者之一,陈教授鞠躬尽瘁,呕心沥血,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胃肠外科的进步。 桃李满天下的严师益友 陈道达不仅是病人的好大夫,也是学生的好老师。他的辛勤指导和关怀帮助,至今还让每一位学生感激怀恋。 他常常就临床问题和学生展开讨论,既让他们学以致用,也教导其领会不唯上、不唯书的实证精神。 教书育人大半生,陈道达为祖国培养大批医学人才。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成为我国外科学界的中坚力量,在为老百姓消除病痛,推动我国医学事业不断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这,也正是老先生最引以自豪的。 医院胃肠外科合影,一排左起第七为陈道达教授 弟子弟子,如弟如子。陈教授的学生曾说,每年过年过节,陈教授都会都会带学生去他家里吃饭。手术误餐,只要听说有学生没带吃的,他都会把自己的饭菜省下来给学生吃。 外科手术有简单、有复杂,都离不开切开、止血、缝合、打结等基本操作。有时一台手术打结、缝合要重复上千次,单调枯燥。陈道达时常提醒年轻医生,千万不能“偷工减料”,因为只要一个结没有打好,病人可能就会大出血,或者出现肠梗阻,就会再次开刀、再次承受痛苦。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陈道达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滋润着一批又一批渴望献身医学事业的有志之士。 参考文献 1.《协和风采》.中共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委员会.杨凤仙李劲松.P.2.《医院院史》3.《“家”在病房,济世情怀》荆楚网.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ys/82414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