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青竹中医 第篇,医路漫漫青竹相伴。 文|静依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胡希恕先生不仅运用单个经方得心应手,使用二个以上经方合方更是炉火纯青,技高一筹。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因复杂,使用单一经方原方(或加味)难以胜任者,胡老常用二个以上经方合方治疗。对于合方治疗,刘渡舟先生常用经方与时方相合,称’’古今接轨’’,陈瑞春先生也常用经方配合时方,称经方时方合用。胡希恕先生在《丛书》中使用合方数十次,涉及方剂众多(二个方剂合方使用的在四十次以上,尚有三方合用数次)。合方的运用,无异扩大了经方治疗的范围,是灵活运用经方的具体体现,是对仲景理法方药的极大发展。以前我曾多次说胡老伟大,其经验经得起重复验证。试举数例以证:其一:04年受派支援基层,医院治张某心梗,患者已安支架三个仍续发新梗,住院已半年,胸闷痛,夜重,苔黄厚腻。每晚临卧须服西药控制。用胡老大柴胡合桂枝茯苓法,三剂症缓,八剂后心电图明显改善,十三剂后病情缓解出院,随访多年无恙。此外尚有危重者多例,亦用胡老法收效。其二:张某脑梗偏瘫,医院住院半月仍不能站立,用胡老大柴胡桂枝茯苓法,十余剂后出院可自己行走回家。其三:八十老妪赵某哮喘数十年,至秋冬则卧床不起。仍用胡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一剂症缓。其四:拙荆肠痈,疼痛剧烈,某院拟立即住院手术。用胡老大柴胡合大黄牡丹皮汤法,加針合谷,阑尾二穴,十余小时症状已消,服药三剂,针二次后即出省开会一周而无恙。用此法治多例皆数剂而愈。以上所用,均是遵从胡老合方的功效。胡希恕先生合方应用的特点不涉及脏腑经络,无关乎疾病种类、名称受其师王祥徵影响,胡老在应用经方单方、合方治疗时,不受脏腑经络、病变部位的朿缚,也不局限于西医的疾病种类,以患者所见症状表现确定六经归属并明辨方证。以其最常用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例,凡属患者表现为少阳阳明合病挟瘀者,不论西医所诊何病,皆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视病势轻重,或以桃核承气、抵当汤代桂枝茯苓丸),涉及病种包括哮喘、肝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心肌梗塞、房室传导阻滞、脑震荡后遗症、癔病、癫痫、脑梗塞、蛛网膜炎、脑动脉硬化、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失眠、紫癜等多系统、多部位病变。属于太阳少阳合病,血虚水饮停蓄者,均处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所治疾病包括无黄疸型肝炎,痹证(颈、腰椎病),癫痫,青光眼,系统性红斑狼疮,肾小球肾炎等。这种特点乃基于其对辨证论治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是在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一般疾病的通治方法’’。所谓’’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即指上述少阳阳明合病挟瘀或太阳少阳合病兼血虚水盛。所谓’’一般疾病的通(亦可用’’统’’)治方法,即无论患者病名、部位如何,只要见少阳阳明合病挟瘀即可择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之,见太阳少阳合病兼血虚水盛即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之。这种辨证论治方法有异于教科书,不仅易学易用易掌握,更主要的是实践证明疗效极高。以二个以上经方原方组合胡老在合(复)方应用时,与刘渡舟、陈瑞春二先生不同,均以经方与经方合用,在《丛书》中,仅有一例合用时方。这不仅仅是个人喜好、习惯问题。前贤曾谓:经方以不加减为妙。经方法度严谨,一药之加即可改变作用,甚至药物比例改变亦会改变作用。故胡老合方多用二个经方原方而极少加减,偶有加减亦只是一、二味而已。与某些人用经方,曰加减,加用药物常超过经方原方者相比,胡老则严谨许多。方药剂量以常规剂量为主胡老用经方多以常规剂量为主,在《丛书》所举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用经方,并非按古方原量,也不是按古代一两约15.g折算,其所用均为常规量,不违《药典》规定,如柴胡用量以四钱~八钱为常见,折合为12~24g(1钱约等于3g)。处方中基本没有’’虎狼’’药,正如清代费伯雄《医醇賸义》所说’’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胡老以平淡之剂而收神奇之效,不正是值得我们应该效仿学习的吗?胡希恕先生合方用方标准合方应用,扩展了经方的疗效和应用范围。结合临床体会,我曾用’’统计法’’总结过胡老上述二个合方的用方标准: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适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挟瘀者依症状出现次数排列,症见:便干、难,胸滿、闷,胁痛,口苦咽干,眠差易醒,食减,心下急,欲呕,口干,头晕为主要指标。当然,不同患者、不同疾病会有一定差异,也会有其他见症(如心梗~心绞痛,脑梗~偏瘫……)依个人体会,舌质暗,双手同诊对照比较,左关大于右关,症状轻重亦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适用于太阳少阳合病兼血虚水盛者(胡老论述与他人有异,即使嫡传弟子冯世纶亦将柴桂姜汤归于厥阴病用方。对此类理论问题我们不要试图去澄清和纠结,正确掌握方证及运用即可)。症见(统计方法如上述):头晕,腰髋项背下肢酸痛,胸满胁痛,大便偏干或溏,口干、苦,心悸,恶心,嗳气,纳差,腹胀,自汗,盗汗,头汗。同样,不同疾病和患者所见到的症状可能各有侧重和差异,我们只要抓住了主证,明察了病机,就可以正确的选择合适的方药,取得预期的效果。按语学习中医,怎么能不学经方,经过经方的学习,你都得到了那些启发,或者又有什么好方法呢,欢迎一起留言讨论。青竹温馨提示:小日报可以长按保存到手机收藏哦!?往期回顾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御用客服▼THEEND原创/刘鸣排版/静依校对/青竹学术部本文由青竹医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转载文章,请联系客服()进行授权转载。 转载文章格式要求,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查看。 戳阅读原文参与投稿10万稿酬等你来!!!▼▼▼觉得好看,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ys/8203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