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 寻医问药 近日,26岁的市民陈女士在单位体检中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她想咨询——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没有症状需要治疗吗? 医院舟山分院消化内科医师康发财:其传染性强,可诱发胃炎、胃溃疡,也是导致罹患胃癌的危险因素,初次治疗的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治愈率可达70%~80%,患者越年轻效果越好 ▲一位女士正在做c13呼气试验(图源:百度百科) 幽门螺旋杆菌 感染率较高 但症状不一定明显 康发财介绍,幽门螺旋杆菌(通常说的Hp)传染性强,可诱发胃炎、胃溃疡,也是导致罹患胃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超过50%。 幽门螺杆菌的唯一传染源是人,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 康发财:口-口传播例如男女之间的亲吻,大人咀嚼过的东西再喂给孩子、聚餐传播等。 由于幽门螺旋杆菌可存活于粪便中,因此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也可能感染,比如小孩子的手触摸过排泄物后,没有及时清洗又吃了东西。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后,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比如:打嗝、肚子胀、口臭、腹痛等症状。康发财提醒,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但这并不代表不需要治疗。 康发财:幽门螺旋杆菌是引起胃癌的启动因子之一。 有统计显示,感染过幽门螺旋杆菌的胃癌患者是没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胃癌患者的30多倍。 幽门螺旋杆菌还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胃MALT淋巴瘤的诱发因素,因此要引起重视。 首次清除Hp 务必规范治疗 二次清除治愈率降低 13C呼气实验中,陈女士的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数值是11,而正常范围是0~4。 “我的检测数值不算太高,是不是说明我并不严重?” 对此,康发财表示,检测数值高低并不能完全代表病情程度。 康发财:虽然陈女士目前胃部没有不适感,但若不及时治疗,随着她年龄增长,胃黏膜会进一步萎缩、肠化,而幽门螺旋杆菌会加速胃黏膜层的萎缩,幽门腺体分泌功能减弱,后期胃部的不适感会显现。 可到时候再进行治疗就不“划算”了,因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很弱,已造成的萎缩肠化样改变几乎是不可逆的。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已经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如打嗝、肚子胀、腹痛,或有胃溃疡病史、胃癌、胃肠道肿瘤家族病史、胃MALT淋巴瘤病史,以及平时服用NSAIDS药物已对胃肠内黏膜造成一定损伤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康发财建议要尽快进行杀菌治疗。 康发财:这部分人群本身就具有患胃病及胃癌的危险或遗传因素,需及早治疗。 一般情况下,初次治疗的患者通过口服四联或三联药物,经过10~14天的规范治疗后治愈率可达70%~80%,治愈后再次感染的几率低于10%,且患者越年轻,杀菌后的获益效果越好。 康发财:治疗后若再次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则二次治愈率大打折扣,低于50%,这可能与病菌出现耐药性有关。 首次规范治疗非常重要,患者一定要在专业的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不要误服、漏服。 此外,患者不要轻信市场上所谓治疗幽门螺旋杆菌的牙膏,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存在于胃部、十二指肠等器官,这类牙膏可能仅对牙菌斑里的幽门螺旋杆菌有效,属于“治标不治本”。 杀菌前建议 先做胃镜 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有别 陈女士还提出疑问,“听说得了幽门螺旋杆菌要做胃镜检查,也有人说只吃药不需要做胃镜,到底哪个对?” 康发财建议,40岁以上人群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最好要在杀菌前先进行胃镜检查。 这是因为如果患者胃黏膜有早期的肿瘤性病变,杀菌之后,胃黏膜可能会移行在肿瘤性病变上,导致原有的肿瘤性病变被正常黏膜覆盖,内镜检查不容易被发现,从而耽误了治疗时机。 幽门螺旋杆菌具有较强传染性,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一人中招,其他成员都有感染风险,建议全家一起做检查。 不过,老年人和儿童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手段又有差异。康发财介绍,针对70岁以上的老人,如果已有胃肠道不适症状或胃部疾病史、家族病史,建议进行评估后再杀菌治疗。若无症状,则建议尊重患者意愿,选择是否杀菌治疗。 康发财:我们说人有年龄,其实胃也有胃龄。老年人的胃黏膜已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部分人群出现萎缩、肠化样改变。清除HP后萎缩肠化的胃黏膜也不能逆转为正常黏膜,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儿童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的胃黏膜炎症非常轻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果选择杀菌治疗,亦不能排除使用的部分药物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因此不建议14周岁以下的无症状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可以等18岁以后接受检查、治疗。 日常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十分重要,要注意讲究个人卫生,蔬菜瓜果清洗干净避免被粪便污染,养成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热水淋烫餐具对于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的效果不大,需沸水煮餐具10分钟以上。 记者 丛琳 通讯员 徐博盛 编辑 曦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