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读者向我反映“总是找不准穴位,怕穴位没找准,按揉后效果不理想。按中医教科书上的穴位准确找法,教给大家怎样快速准确找到需要的穴位。怎样才能正确找到穴位使用经络穴位,最重要的,不用说,就是找对地儿。不管你介绍的方法多优越,如果不能正确地找到它们,一切都是枉费,不具有任何意义。没有什么方法比经穴疗法更适合做家庭疗法的了,但是似乎因为找穴太困难,所以不太被使用,实在是可惜。此外,介绍经穴疗法的书虽然很多,但简便而且详细地介绍穴位和经络找法的书是少之又少,这使得很多人空有一堆疗法,却不知道怎么用在自己身上。在这里,介绍一些任何人都能使用的、能简便地找到穴道的诀窍。 找反应 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压痛:用手一压,会有痛感; 硬结:用手指触摸,有硬结; 感觉敏感:稍微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 色素沉淀:出现黑痣、斑; 温度变化:和周围皮肤有温度差,比如发凉或者发烫。 在找穴位之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如果有以上反应,那就说明找对地儿了! 记分寸 中医里有”同身寸“一说,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作为找穴位的尺度。大拇指的指间关节的宽度是”一寸“;食指和中指并列,从指尖算起的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两寸“;把四指并拢,第二关节的宽度就是”三寸“。 另外,倘若知道身体中哪一部位有什么骨骼,找起穴位就更容易了。比如低头时,脖子后部正中最突出的凸骨,就是第七颈椎,紧接着的凸骨是第一胸椎;两边肩胛骨的最下端跟第七胸椎骨的突起在一条线上;腰左右两侧突出的骨头,也就是系腰带的位置,跟第四腰椎的突起在一条线上。 使用经络穴道时要注意的 (1)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穴道疗法最容易忽视的是呼吸。似乎很少人知道,呼气时刺激经络和穴位,传导效果更佳,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吸气时,肌肉收缩而僵硬,这时刺激穴位不太会传达。相反的,吐气时,肌肉松弛而柔软,此时给刺激,不仅痛感少,并且传导佳。 (2)治疗前请勿抽烟。香烟中含有致命的毒物,所含的致癌物质多达40——种,其中的尼古丁更是剧毒物质。如果在进行穴位治疗前抽烟,尼古丁一旦进入体内,就会造成交感神经紧张,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通,肯定会影响疗效。 一学就会的经络刺激法·最有代表性的刺激法 在家庭中能进行的穴道刺激中,最普遍的就是指压。不要小瞧指压,这里也蕴涵着诀窍呢! 指压的第一个诀窍是利用容易施力的大拇指,或食指、中指,用指腹按压,可以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觉得疲倦。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按压的补泻之分。有慢性病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往往身体虚弱,这时要予以轻刺激,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使器官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某些患者神经亢奋、疼痛较强时,要予以重压,称为泻法,即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总的来说,每次压3——5秒,休息2——3秒,再压3——5秒,每一部位重复3——5次,这样效果最好。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按摩能放松肌肉,缓解疲劳,真正的按摩是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所谓”压“的手法,就是上面所提到的指压。 一般来说,捶或用力压属于泻法,应用于神经痛等疼痛厉害的病症,轻轻搓、揉等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症状。按摩时间一般在5——15分钟。灸法,是利用艾草给皮肤热刺激。基本上,灸法是种补法,自古以来便被应用于慢性病的治疗上。 在家中灸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尖端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米粒一半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用少许的水弄湿皮肤,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才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若没有特殊状况,一个穴道用上述的灸进行三”状“到五”状“的治疗(烧完一次艾草,称一”状“)。此法是在发热之后拿掉艾草,故称为”知热灸“。由于灸发热后,会留下痕迹,所以有许多人不喜欢。要想在皮肤上不留痕迹,可使用”间接灸“(温灸)。此法是在皮肤上放置大蒜、姜、盐、味精等,再在其上燃烧艾草。依使用材料之不同,可称为蒜灸、姜灸、盐灸等等。这种热刺激十分缓和,不会有留下痕迹之虞。市面上已有卖间接灸的商品,可以直接利用这些商品。 除了直接燃烧艾草,最简单的灸疗法是线香灸。准备一根线香,点上火,将线香头靠近穴道,一感到热,便撤离。一个穴道反复5——10次。 ·拍击足三里(人身第一长寿穴),胜吃老母鸡 足三里穴位于膝关节髌骨下,髌骨韧带外侧凹陷中,即外膝眼直下四横指,然后再往外一横拇指的地方。 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大穴,从古至今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并能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增加红细胞、白细胞、血色素和血糖量;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并提高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所以民间才有”肚腹三里留“这种说法。 消化不好会导致身体血气的不足,从而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现代人虽然把很多营养的东西都吃到肚子里了,但由于胃肠功能不好,使得人体的吸收能力很低,吃进身体里的食物经常因为无法吸收而直接排出,吃再好的东西也没有多大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常按足三里,坚持每天用手指揉上5分钟,不到10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消化好了,饭量也增加了,饭后不会再有不舒服的感觉了,而且不会经常拉肚子了。 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也很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好的作用。 所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指古代人们治病时经常用艾直接灸,就是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面灸,皮肤上面不放置任何导热的东西。这样灸过几天之后,再吃些中医上讲的”发物“,穴位处就会发炙疮,脓成溃破即能愈合。这样对提高人的自身免疫力有好处,对于那些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导致的慢性疾病效果很好,比如哮喘。但现在人们可能由于害怕疼痛或者怕留疤影响美观而很少使用了。 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用艾条来进行艾灸保健,现在,几乎随便进一家药店,只要它里面卖中药,就能买到艾条,非常方便。每星期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离皮肤大概2厘米或者两指那么高就行,灸到局部的皮肤发红,并缓慢地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感觉到疼就移开一些,不要烧伤皮肤就好。 除了艾灸法,还可以经常按揉敲打足三里,一只手或者用一个小按摩锤什么的就可以操作了。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5——10分钟,每次按揉尽量要使足三里穴有一种酸胀、发热的感觉。 以前给我们讲课的一个老师说她在学校的国医堂见到一个中医大家,80多岁了还在出诊,闲聊时就问他有什么保健秘诀,结果他笑着说,我不过是每天闲下来时拿小按摩锤敲几十下足三里而已。 以上两种方法只要使用其中的一个,坚持两个星期,就能很好地改善胃肠功能,会感觉吃饭也香了,饭后也不觉得肚子胀肚子疼了,也不便秘了,脸色也变得有光泽了,整个人显得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所以民间才有谚语说:”拍击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养颜美白太容易——四白穴 四白穴在眼眶下面的凹陷处。就是当你向前平视的时候沿着瞳孔所在直线向下找时,在眼眶下缘稍下方能感觉到一个凹陷,这就是四白穴。 四白穴我们叫它”美白穴“或者”养颜穴“,可别小看它,每天坚持用手指按压它,然后轻轻地揉3分钟左右,你会发现脸上的皮肤开始变得细腻,美白的效果非常不错。以前的一位老师经常用这个穴来治疗色斑,”效果真是全写在脸上“了。如果再加上指压”人迎“(人迎位于前喉外侧3厘米处,能摸到动脉的搏动在这里),一面吐气一面指压6秒钟,如此重复30次。天天如此,经过一段时间后,脸部血液循环顺畅了,小皱纹就会消失,皮肤自然会有光泽。 另外,因为四白穴在眼的周围,所以坚持每天点揉还能很好地预防眼病,比如眼花、眼睛发酸发胀、青光眼、近视等,还可以祛除眼部的皱纹。 为了提高按摩效果,首先要将双手搓热,然后一边吐气一边用搓热的手掌在眼皮上轻抚,上下左右各6次,再将眼球向左右各转6次。指压能除去眼角皱纹的还有瞳子。瞳子位于眼眶外缘1厘米处,一面吐气一面按压6秒钟,如此重复6次。此外,还可以通过全脸按摩去除眼角皱纹。除眼肿的方法则是用冷水在眼睛附近轻轻拍打。这些方法和指压法配合运用,美容效果更好,还可以和睛明、丝竹空、鱼腰这些穴一起用。 潜伏在大肠经上的疾病 阳明经起自食指桡侧(挨着拇指的一侧)顶端,沿着食指桡侧上行,经过第一、二掌骨(食指拇指延伸到手掌的部分)之间,进入两筋(翘起拇指出现的两条明显的肌腱)之中,向上沿前臂桡侧进入肘外侧(曲池),再沿上臂前外侧上行,至肩部(向后与脊柱上的大椎穴相交,然后向下进入锁骨上窝,络肺脏,通过膈肌,属大肠)。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走向颈部,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回过来夹口唇两旁,在人中处左右交叉,上夹鼻孔两旁(迎香)。 大肠经发生病变时,主要表现为以下疾病: 上身部位病:经络”不通则痛“,所以手阳明大肠经气血不通畅会导致食指、手背、上肢、后肩等经络路线上的疼痛和酸、胀、麻等不舒服的感觉。 五官病:从上面经络循行可以看出,手阳明大肠经跟面部、下齿、鼻子等关系密切,所以气血有热也就是平时咱们说的”上火“时,会有眼睛发黄、口发干,眼睛干涩,流涕或鼻出血,牙龈肿痛或者咽喉肿痛等一系列症状。 说这些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出现上面说的不舒服时要想到是不是大肠经出问题了,不要遇到牙痛、鼻出血就想到上火,然后就是一堆牛黄清心丸、三黄片之类的,要想想原因,然后再针对性治疗。”庸医杀人不用刀“,就是因为不辨原因乱投药。要关心自己的身体,不要当自己的庸医,否则跟慢性自杀有什么区别? 神医华佗大家都知道。一次,有两人一块儿来找他看病,一人叫李延,一个叫倪寻,二人都是头痛发烧。华佗分别诊断了病情,发现二人虽然症状相像,但病因不同,就给倪寻吃了泻药,给李延吃了发散的药。当时有人就问华佗:二人害同样的病,服的药却不同,是何道理?华佗说:倪寻是伤食(吃多了),李延是外感(着凉),病症虽同但病因各异,所以要吃不同的药。二人服药后,第二天病都好了。同病异治,所以对症下药,这是华佗的独到之处,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 急性胃痛求梁丘 屈膝,梁丘穴就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两寸。 梁丘是胃经的”郄穴“,”郄“就是”孔隙“的意思。郄穴经常用来治疗急性病和血证,属于阳经,阳经一般是用来治疗急性病的,而阴经常用来治疗血证。梁丘在治疗急性胃痛胃痉挛方面效果非常好,更是治疗一般胃肠病的常用穴位。 一次我的一位同事在踢足球之后感觉胃疼得很厉害,于是我就单取了一个梁丘,不到两分钟他就万事OK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有一种针刺时的那种酸胀感沿着胃经一直向上走到腹部,然后立刻好转。 但是我们不可能随时都把针带在身上,而且没有学过针灸的人也不会扎针。所以点、按、揉梁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像急性胃痉挛这种病就有很好的效果。同时它对胃炎、腹泄、痛经以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和关节炎也挺有用的。还可以每天用艾灸10——20分钟,效果一样好。 恶心、闹肚子、便秘的克星——天枢 天枢在肚脐旁边两寸,也就是前正中线和乳头连线的中点线上与肚脐平的那一点。在肚脐眼两边各有一穴。 天枢是大肠的”募穴“。”募穴“就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募穴的分布都在胸腹部,而且大体位置和脏腑所在的部位相对应。因为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病生在内,或外邪侵犯,都可以在相应的募穴上有异常反应,如压痛、酸胀、过敏等,因此可以根据这些反应来诊断和自疗相应脏腑的疾病。 天枢穴所在的位置从解剖上来讲,刚好对应的是肠道,所以点揉天枢可以增加肠道的良性蠕动,对便秘、消化不良、脐周疼痛、恶心呕吐有很好的作用。还有拉肚子(痢疾),相信大家都知道拉肚子的烦恼,每天要跑无数次厕所,整个人的精神全受影响。但是指压按揉天枢穴会有很好的疗效,力量稍微大一点,按在穴位上并轻轻地旋转,还可以加上艾灸,艾灸天枢可以化湿,两者合用的话功效会更明显。 什么时候刺激胃经最好 因为我们按摩胃经的目的主要是调节胃肠功能,所以饭后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开始按揉上面的穴位了,特别是足三里、天枢这几个重点穴位一定要按到,然后在睡前一个小时左右灸一会儿,灸过喝一小杯水。每天早上7——9点这个时间沿着胃经的循行进行敲或者按揉是最好的,这个时间段是胃经经气最旺的时候。 胃经应该这样按揉 还是中医常说的那句话,”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我们在揉胃经的时候一定要想着这句话,不是说要把这条经的每一个穴位都揉到,我们的目的是刺激整条经络。所以经络的循行一定要清楚,刚开始可以看着书上的循行图来做,几次之后就可以随心所欲了。 脸上的穴位可以用中指的指头来揉,重点穴位揉上1分钟左右,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的感觉。然后顺着经络往下走,不用停,到了脖子上和胸部、肚子上时就用食指和中指并到一块儿来揉,不用追求那种酸胀感,但是一定要按到皮下面的肌肉上,要不然就成摩皮了。到了天枢的时候就用大拇指来揉,力量要稍微大一点,但不能感觉到疼。到腿上时两只手对换一下,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左手握右腿,右手握左腿,大拇指用力,其他九个指头不动,这样一直往下揉。到梁丘和足三里的时候力量加大,使穴位局部产生酸胀感,揉完之后再反复做两遍就行了。也可以先在经的循行线路上不停地揉,等整条经揉了两遍之后再揉那些比较重要的穴位。 肺和大肠的保护神——手阳明大肠经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黄帝内经》上说:”阳明经多气多血。“手阳明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络属的肠胃是人消化、吸收以及排出废物的器官。人的体质由先天和后天决定,先天部分是遗传于父母的,我们无法改变,后天部分就来源于我们的食物,而肠胃消化吸收功能正常,体内生成的气血充足,抵抗疾病的能力自然会增强;胃肠排泄功能正常,体内产生的垃圾能够及时排出,不在体内堆积,那么由内在性原因产生的疾病自然会减少。所以阳明经是人体重要的经络,大家平时一定要注意疏通手足阳明经的气血。 一些常用穴位的定位及主要作用: 百会:位于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即当头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上。刺激此穴有集中精力、增强记忆力之功效。当您在办公室感到困倦、难以集中注意力时;不妨用拇指指腹点按此穴片刻,会令你神清气爽。 曲池:曲肘90度,桡侧肘横纹消失处是穴。此穴有良好的降压作用。患有高血压的朋友可以经常点按此穴,防病保健。另外,此皮对皮肤病、肘臂挛痛亦有良好的效果。 合谷:五指自然并拢,虎口附近肌肉隆起最高处是穴。如果牙痛、流鼻血、感冒头痛时,掐掐此穴可缓痛止血。 足三里:位于外起膝眼下3寸处。此穴不仅对胃肠不适,如胃痛、呕吐、腹泻、便秘有治疗作用,而且还是人体保健强身一大要穴。有病祛病,无病强身,增强免疫力,延年益寿。用艾灸效果更佳。 后溪:在小指尺侧第五掌骨后方。微握拳,小鱼际上部突出的尖部即是此穴。可治疗急性腰扭伤、落枕。在刺激穴位的同时,腰或颈部配合向患侧扭转,以打通经脉,松解粘连。 睛明:内眼角稍内上方凹陷处。近视、用眼疲劳可闭目点按此穴,按摩眼周,可养眼明目,缓解视疲劳。 委中:腿窝正中凹陷处。如果您腰酸背痛,腿部困乏,用拇指指腹点按几分钟,可感到腰背轻松,腿脚活动自如。流鼻血时,用蘸了凉水的手掌拍打此穴至红,可止血。 涌泉:足底(去趾)前1/3凹陷处。中暑、昏厥病人可用此穴强刺激急救。也可用于头晕、目眩、失眠。此穴亦为保健穴位。 内关:腕横纹上2寸两肌腱之间。是心血管病首选穴位,对心痛、胸闷、心动过速及过缓、心律不齐、冠心病、心绞痛都有很好效果,还可防止晕车晕船。 关元:脐下三寸。对男性遗精、阳痿、早泻,女性月经不调、痛经有很好的效果。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水沟:即老百姓常说的”人中“。在人中沟上1/3与下2/3交点处。可抢救昏迷、呼吸衰竭者。此穴须用大拇指尖强刺激方可奏效。 阿是穴:实际为身体上的疼痛点,无固定位置。痛则不通,点按阿是穴并按揉其附近肌肉组织,可舒筋活络,达到通则不痛。 师怀堂新九针疗法临床应用技术研修班将于年10月21日在石家庄白求恩医学院举办,届时将会邀请新九针传人张琳老师前来现场示教以及讲解注意事项。如果你对新九针疗法感兴趣,可以加入新九针疗法辅导群()学习了解一下,也可以直接扫描下方鐧界櫆椋庣殑鍗卞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楁渶濂藉尰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