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亦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的病证。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泛酸,嗳气吞酸等。多由肝气郁结、情志不畅、外感寒邪、饮食所伤和脾目素虚等病因而引发。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遗疡、十二指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见有胃脘部疼痛者,均可参考本病。

1、病因病机:

关于百痛的病因病机,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举痛论筒》中讲到:“寒气客于肠目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

《痹论篇》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胃痛者,其病位在胃,与肝胆脾等脏腑有密切关系。我们认为,临床上,胃痛的发作,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为长期精神抑郁、忧思不遂,日积月累,以致肝郁气滞,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二为纵恣口腹,喜食辛酸,或过食生冷,或嗜饮无度,以致脾胃气滞,影响肝木疏泄之性而

肝(胆)胃《脾)不和是痛的主要病机。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肝胃不和,也就是土木不和,土木之间的相互制约失于平衡,发为目痛。肝郁、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则为其主要治病因素。

2、从肝论治胃痛

胃痛的治疗,古代医家多有论述。如《兰室秘藏》中“胃脘痛”一门论其治法,大旨不外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丹溪心法·心脾痛》谓:“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气,口吃冷物而得病者,于初得之时,当与温散或温利之

在临床治疗上,我们要做到“抓总纲,详辩证”。总纲也就是其肝胃不和之主要病机,因此在治疗上以疏肝和目为总纲。详辩证,则是以“不通则痛”,治当以通则不痛为原则。但临床上不能局限于狭义之“通”,而要从广义角度去理解“通”法。

《医学真传·心脆痛》中“所痛之部,有气血阴阳之不同,若概以行气消导为治,漫云适则不痛、夫通者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

如目寒者,散塞即所以通:饮食停滞者,消食即所以通,滞者理气即所以通:热郁者,泄热即所以通,血淤者化瘀即所以适阴虚者益月养阴即所以通:阳弱以温通脾阳即所以通。

同时我们在临床上还根据多年用药经验,灵活配伍使用一些对药来增加疗效。如僵蚕配乌梅可以用来治疗胃息肉、疣状胃炎:肿节风配刘奇奴治疗消化性溃疡、糜烂性胃炎效果颇佳:天花配仙鹤草则往往用来治疗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

病案举隅

患者张某某,女,34岁。月院不适,疼痛隐隐反复发作已三月余,口苦,食纳一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电子胃镜示:慢性月炎伴糜烂增生。

辩证后开一方,7剂,水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效不更方,再服7剂而功。技语:该患者属于肝胃不和的证型。我们常讲“治肝可以安育”。具体而炎,肝宵不和是慢性消化道疾病,特别是慢性胃炎、溃疡,甚至是增生等疾患发病的基本病机,从肝胃论治则能增强辨证的准确性,提高治愈率。

肝胃失调所致胃痛十分常见,主要有以下情况:一为疏泄太过,木旺克土,治疗以抑肝气、泻肝火为主,并重视酸甘之品以柔肝、缓肝的运用:二为疏泄不及,木郁土雍,治疗宜用辛散之品,疏肝理气;三为脾胃亏虚,土虚木乘,通过健脾益气、益养胃阴以培土,酌配酸敛以抑肝。

我们认为本病在预防上要重视精神与饮食的调摄。患者要注意有规律的生活与饮食习愤,总暴饮暴食、饥饱不匀:司痛持续不已者,应在一定时期内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忌租施多纤维饮食,尽量避免食用浓茶、咖啡、烟酒和辛辣等,进食宜细嚼慢咽,慎用水杨酸、肾上腺皮质激索等西药。同时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过院劳累与紧张,也是预防本病复发的关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l/8264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