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问答 1.膈的三个裂孔的名称,高度及其通过的结构。 ?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 ?食管裂孔: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第8胸椎水平,有下腔静脉通过。 2.关节的基本结构和辅助结构。 基本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关节唇,滑膜襞,滑膜囊。 3.大唾液腺的组成及其腺管的开口部位。 ?腮腺:通过腮腺导管开口平对上颌第2磨牙的颊黏膜上的腮腺管乳头。 ?下颌下腺:借导管开口于舌下阜。 ?舌下腺:借舌下线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借舌下腺小导管开口于舌下壁表面。 4.食管狭窄处及其位置,距上颌中切牙距离。 第一狭窄:为食管的起始部位,相当于第6颈椎体下缘水平,距中切牙15cm。 第二狭窄:为食管在左支气管的后方与其交叉处,相当于第4,5胸椎之间水平,距中切牙25cm。 第三狭窄:为食管通过膈的食管裂孔处,相当于第10胸椎水平,距中切牙40cm。 5.胆汁的分泌途径。 由肝分泌,经肝左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储存)→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腔内 6.三个鼻道内各有什么开口。 上鼻道:筛窦后组 中鼻道:上颌窦,额窦,筛窦前中组 下鼻道:鼻泪管 7.喉腔分为哪几部分,其标志是什么? 喉前庭:位于喉口至前庭裂平面之间的部分。 喉中间腔:喉前庭平面至声门裂平面的部分。 声门下腔:位于声门裂平面至环状软骨下缘之间的部分。 8.肺和胸膜下界的投影 位置肺下缘胸膜下界 锁骨中线第6肋第8肋 腋中线第8肋第10肋 肩胛线第10肋第11~12肋 脊柱旁平第10胸椎棘突平第12胸椎棘突 9.肾的位置 肾门大致平第1腰椎,左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或第11胸椎下缘),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或第2腰椎下缘);右肾由于肝的影响,位置较低,其上端平第12胸椎下缘,下端平第3腰椎下缘。第12肋分别斜越左肾中部,右肾后面上部。 10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 中狭窄:位于小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 下狭窄:位于输尿管的壁内部 11.肾位置的固定因素 肾位置的固定因素:腹内压,肾被膜,肾血管,毗邻器官,以及腹膜等。 12.膀胱的毗邻 前方:耻骨联合 后方:男性:精囊腺,输精管壶腹,直肠 女性:子宫,阴道 下方:男性:前列腺 女性:尿生殖膈 上方:男性:小肠 女性:子宫 13.男性内生殖器,女性内生殖期包括哪些 男性:生殖腺:睾丸 输送管道:附睾,输精管,射精管,尿道 附属管道:前列腺,精囊腺,尿道球腺 女性:生殖腺:卵巢 输送管道:输精管,子宫,阴道 附属腺:前庭大腺 14.肝的左右纵部前后部的部位。 左纵沟:前部:肝圆韧带裂 后部:静脉韧带裂 右纵沟:前部:胆囊窝 后部:腔静脉沟 15.输精管,输卵管的分部及结扎部位。 输精管:分四部,睾丸部,精索部,腹股沟管部和盆部,结扎部位在 精索部 输卵管:分四部,输卵管子宫部,输卵管峡,输卵管壶腹,输卵管漏 斗部结扎在输卵管峡部 16.男性尿道的分部及狭窄,扩大和弯曲 分三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膜部,尿道海绵体。 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 三个扩大:尿道球部,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状窝 两个弯曲:耻骨前弯,耻骨下弯 17.精子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精子由精曲小管上皮产生→精曲小管→精直小管→睾丸网→睾丸输出管→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男尿道排出体外 18.前列腺的毗邻 位于膀胱和尿生殖膈之间 前方:耻骨联合 底部:膀胱颈,前列腺和输精管壶腹相邻 后方:直肠壶腹 19.子宫的姿势及固定装置 姿势:前倾前屈 固定装置:主要靠韧带,盆膈和尿生殖膈的托持以及周围结缔组织的 牵拉等作用。 韧带: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 子宫圆韧带:主要维持子宫前倾 子宫主韧带:防止子宫脱垂 子宫骶韧带:协同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的前倾前屈位 20.卵巢的固定位置 固定装置:卵巢悬韧带,卵巢固有韧带,卵巢系膜 上端:卵巢悬韧带连于髂总动脉分支处 下端;借卵巢固有韧带连于子宫角 前缘:借卵巢系膜连于子宫阔韧带,系膜内有卵巢的血管,神经, 淋巴的出入 后缘:游离 21.腹膜和盆腔脏器的关系。 腹膜内位器官:胃,十二指肠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 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腹膜间位器官:肝,胆囊,升结肠,降结肠,子宫,膀胱,直肠上段 等。 腹膜内位器官:肾,肾上腺,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十二指肠水平 部,直肠中下段,胰等。 22.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结构 位于右前方的胆总管,位于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位于两者之间后方的肝门静脉 23.网膜囊的境界 前壁:为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为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在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上壁:为肝尾状叶和膈下方的腹膜 下壁:大网膜前后两层的愈层处 左侧:脾,胃脾韧带和脾肾韧带 右侧: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24.网膜孔的境界 网膜孔高度平对第12胸椎至第2腰椎体 上界:肝尾状叶下界:十二指肠上部 前界:肝十二指肠韧带后界:覆盖在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25.腹股沟管的两个口,四个壁 两个口:腹股沟管腹环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四个壁: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 后壁: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 上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线下缘 下壁:腹股沟韧带 26.心的位置 位于中纵膈内约1/3在身体正中线右侧,2/3在正中线左侧, 前方对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平对第5~8胸椎,两侧与胸膜腔和肺相邻,上连出入心的大血管,下方邻膈。 27.胃的血液供给 胃前后壁:胃左动脉,胃右动脉的分支 胃前、后壁:胃网膜左、右动脉的分支 胃底:胃短动脉的分支 胃后壁上部:胃后动脉 28.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 肠系膜上动脉、脾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 29.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接受的淋巴干 胸导管:左、右腰干,肠干,左颈干,左支气管纵膈干,左锁骨下干 右淋巴导管:右颈干,右支气管纵膈干,右锁骨下干 30.腋淋巴结分群及其范围 外侧淋巴结:收集上肢浅、深淋巴管 胸肌淋巴结:收集胸、腹前外侧壁,乳房外侧部及中央 肩胛淋巴管:收集项、背部输出管 中央淋巴结:收集中央淋巴结输出管及乳房上部的淋巴结 液间淋巴结:收集中央淋巴结输出管及乳房上部淋巴结 31.头静脉注射抗生素药物到达肾的途径 头静脉→腋静脉→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 32.水从口入至形成尿液的途径 口→咽→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肠系膜上、下静脉→肝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乳头→乳头孔→肾小盏→肾大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33.颅内,外静脉交通的部位及途径 部位:眼上静脉,颅底导血管,板障静脉,椎静脉丛 途径:眼上静脉→内静脉→眼上静脉→海绵窦 翼丛→破裂孔、卵圆孔处导血管→海绵窦 头皮静脉→板障静脉→硬脑膜窦 椎静脉丛→枕骨大孔 34.门、腔静脉的吻合途径 ①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相交通 上腔静脉→奇静脉→食管静脉→食管静脉丛→胃左静脉→门静脉 ↑ 半奇静脉 ②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相交通 直肠静脉丛→直肠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门静脉 ↓→直肠下静脉→髂内静脉→髂总动脉→下腔静脉 肛静脉→阴部内动脉 ?通过脐周静脉网与上腔静脉相交通 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脉→脐以上:胸腹壁静脉,腹壁上静脉, 上腔静脉 →脐以下:胸壁浅静脉,腹壁下静脉, 下腔静脉 ④通过椎内、外静脉丛:使贴近腹后壁的肠系膜上、下静脉和脾静脉的小属支与上、下腔静脉系的肋间后静脉、椎静脉、腰静脉的属支间吻合;通过肝裸区、胰、十二指肠、升降结肠使肠系膜上下静脉的小属支与腹后壁上下腔静脉系中的肋间后静脉,膈间静脉,腰静脉,肾静脉等小属支相吻合。 35.房水产生及循环至眼静脉的途径 由睫状体产生→眼后方→瞳孔→眼前方→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睫前静脉→眼静脉 36.眼外肌的名称,作用及其神经支配 名称作用神经支配 上睑提肌提上睑动眼神经 上直肌使瞳孔转向上内方动眼神经 下直肌使瞳孔转向下内方动眼神经 内直肌使瞳孔转向内侧动眼神经 外直肌使瞳孔转向外侧展神经 上斜肌使瞳孔转向下外方滑车神经 下斜肌使瞳孔转向上外方动眼神经 37.视近物和视远物时晶状体的调节 视近物:睫状肌收缩→睫状肌前移→睫状小带松弛→晶状体变凸→屈光力加强 视远物:睫状体舒张→睫状肌后移→睫状小带紧张→晶状体变薄→屈光力变弱 38.鼓室的六个壁 上壁:又叫盖壁,与颅中窝仅以薄骨板相隔 下壁:紧邻静脉窝,又叫颈静脉壁 前壁:为颈动脉窝,此壁有咽鼓管的开口 后壁:为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通向乳突窦及乳突小房 外侧壁:为鼓室壁 内侧壁:为迷路壁 39.肾的位置 左肾右端 上端第11胸椎椎体下缘第12胸椎椎体上缘 下端第2~3腰椎椎间盘间第3腰椎椎体上缘 肾门约在第一腰椎椎体平面 40.内耳有哪些感受器及其功能 位觉感受器:椭圆囊和球囊内分别有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直线变速运动和静止位置觉。膜壶腹处的壶腹嵴感受旋转变速运动。 41.胃的位置 胃前壁:(在剑突的下方,部分胃前壁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 行胃触诊的部位) 右侧部:与肝左叶和方叶相邻 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 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 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贲门:位于第11胸椎体左侧 幽门:在第1腰椎右侧 42.咽部扁桃体的位置 舌扁桃体:位于舌根部黏膜 腭扁桃体:位于扁桃体窝内 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后壁粘膜下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梨状隐窝:喉口两侧的喉咽部,异物容易滞留之处 扁桃体窝:腭舌弓和腭咽弓间的三角形凹陷处 咽鼓管咽口:位于下鼻道后方约1cm处 口角:平对第1磨牙 腮腺管乳头:上颌第2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43.胆囊的毗邻 下方: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左:幽门 右:结肠左曲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相当于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处 44.肺根内结构的排列 自前向后: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自上向下:左肺根: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 右肺根: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45.肾蒂内的结构 自前向后:肾静脉,肾动脉,肾盂 自上向下:肾动脉,肾静脉,肾盂 46.喉肌 紧张声带:环甲肌,环杓后肌 松弛声带:甲杓肌 开大声门:环杓后肌 缩小声门:环杓侧肌,杓横机,甲杓肌 缩小喉口:杓斜肌,杓会厌肌 47.纵膈分部及主要结构 四分法:以胸骨角平面分上纵膈和下纵膈,下纵膈又以心包为界,分为前纵隔,中纵膈,后纵膈。 上纵膈主要内容:胸腺,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气管、食管,胸导管和淋巴管。 下纵膈:前纵隔内容:胸腺,纵膈前淋巴结及疏松结缔组织 后纵膈内容:心包,心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奇静脉弓,膈神 经,心包膈血管及淋巴结 后纵膈内容:主支气管,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及分支, 奇静脉,半奇静脉,迷走静脉,胸交感干和淋 巴结。 48.简述脊髓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脊髓节段 对应椎骨 上颈髓C1~C4 与同序数椎骨同高 脊髓节段=椎骨序数 下颈髓C5~C8 上胸髓T1~T4 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脊髓节段-1=椎骨序数 中胸髓T5~T8 较同序数椎骨高2个椎骨 脊髓节段-2=椎骨序数 下胸髓T9~T12 较同序数椎骨高3个椎骨 脊髓节段-3=椎骨序数 腰髓L1~L5 平对第10、11胸椎 骶、尾髓S1~S5,C0 平对第12胸椎和第一腰椎 49.简述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出入的部位 动眼神经:自大脑脚底内侧缘处出脚间窝 滑车神经:在下丘下方自上髓帆内穿出 三叉神经根:在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连脑 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自内向外于延髓脑桥沟连于脑,前庭窝根位于脑桥小脑三角内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在橄榄体的后方,延髓的侧面,自上而下连于延髓 舌下神经:在椎体和橄榄体之间穿出 50.小脑分叶 根据外形分叶 根据进化过程分叶 根据纤维联系和功能分部 绒球小结叶 原小脑 前庭小脑 前叶 旧小脑 脊髓小脑 后叶 新小脑 大脑小脑 51.大脑皮质各语言中枢的位置,损伤后的症状 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的后1/3,损伤后产生运动性失语症 书写中枢:额中回的后部,损伤后成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回后部,损伤后成感觉性失语症。 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在顶下小叶角回,损伤后成失读症。 52.瞳孔对光反射的途径 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收缩→两侧瞳孔缩小 53.大脑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功能 组成:由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组成。 位置:脑底下方,蝶鞍上方,视交叉,灰结节及乳头体周围。 功能:使两侧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相交通,可以起血液代偿作用。 54.若一侧视神经损伤和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双眼的瞳孔对光反射表现如何? 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健侧眼直接对光反射存在,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眼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健侧眼均存 在。 55.脑脊液的产生和循环途径 产生:脑脊液由脑室脉络丛产生 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窦汇→横窦→乙状窦→颈内静脉 56.脑室之间的交通 左、右侧脑室→左右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蛛网膜下隙 57.临床上进行腰椎穿刺的穿刺点在哪?为什么在此穿刺?穿刺针需穿过那些结构方能到达终池。 ?一般在第3、4腰椎棘突间隙进行 ?因为成人和新生儿的脊髓下端均不超过第三腰椎,故不会损伤脊髓。 ?穿刺针依次经过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蛛网膜 58.脊髓半横断将损伤那些纤维束,有何临床表现 损伤后索的薄束和楔束:导致伤侧平面以下位置觉,震动觉和精细触 觉丧失。 损伤侧索的皮质脊髓束:皮质脊髓束为上运动神经元,导致同侧肢体 硬瘫。 损伤脊髓丘脑束:造成损伤平面稍下的对侧身体痛、温觉丧失。 59.脑干有哪些副交感神经核 动眼神经副核:经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换元),支配睫状肌、瞳 孔括约肌。 上泌涎核:?经面神经,至翼腭神经节(换元),支配泪腺 ?经面神经,至下颌神经节(换元),支配舌下腺、下颌 下腺 上泌涎核:经舌咽神经,至耳神经节(换元),支配腮腺 迷走神经背核:经迷走神经,在副交感神经节(换元),支配颈、胸、 腹(结肠左曲以上脏器) 60.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的主要传导束 内囊分部 位置 经过的主要纤维 内囊前肢 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额桥束、丘脑前辐射 内囊膝 前后肢之间 皮质核束 内囊后肢 豆状核与丘脑之间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桥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61.脑神经核 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舌下神经核 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凝核、副神经核 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 核 一般和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上部属特殊内脏感觉核,下部属一 般内脏感觉核) 一般躯体感觉核:三叉神经中脑核、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 核 特殊躯体感觉核: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 62.海绵窦内的毗邻 内侧壁:颈内动脉,展神经 外侧壁: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分支眼神经和 上颌神经 63.胸神经前支的皮支分部规律 T1—胸骨角平面;T4—乳头平面;T6—剑突平面; T8—肋弓平面;T10—脐平面;T12—脐于耻骨联合中点平面 64.部分神经损伤的表现 翼状肩—胸长神经;方肩—腋神经;垂腕—桡神经; 猿手—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枪手—正中神经;爪形手—尺神经 钩状足—胫神经;“马蹄”内翻足—腓总神经 65.大腿肌和小腿肌的神经分布 大腿及内侧群——闭孔神经小腿肌前群——腓深神经 大腿肌前群和耻骨肌—股神经小腿肌外侧群——腓浅神经 大腿肌后群—坐骨神经小腿肌后群——胫神经 66.喉的神经分布 喉黏膜:声门裂以上由喉上神经分布,声门裂以下由喉返神经分布 喉肌:环甲肌由喉上神经支配,其它肌由喉返神经支配。 67.手的神经支配 正中神经—支配鱼际肌(除姆收肌之外)和第1、2蚓状肌,管理中、 示指末节皮肤感觉 尺神经—支配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和姆收肌,管理小指 皮肤的感觉。 桡神经—分布于虎口区的皮肤 68.眶内的神经分布 视神经—感光 动眼神经—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 下斜肌,副交感神经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眼神经—管理角膜,结膜的感觉 面神经—泪腺的分泌 交感神经—支配瞳孔括约肌 69.尺神经,腋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易损伤的部位 尺神经—肱骨内上踝后方,尺侧腕屈肌起点处和豌豆骨外侧 腋神经—肱骨外科颈骨折,肩关节脱位,使用腋杖不正当所致的重压 桡神经—肱骨中段,桡骨颈处,肱骨中、下1/3交界处 腓总神经—腓骨颈处 肌皮神经—肱骨骨折,肩关节损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zl/82132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