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与H.pylori感染、理化因素和自身免疫有关。 1.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i感染与消化系疾病关系的明确是近年来研究的成果。H.pylori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呈弯曲螺旋状,有鞭毛。业已证实H.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所有H.pyolri阳性者都存在胃窦炎;H.pylori感染者根除病菌后胃炎可以消除;在一些动物模型中,将从患者胃内分离的H.pylori接种动物体内可以复制出慢性浅表性胃炎;健康志愿者吞食H.pylori可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其致病机理包括以下几方面:H.pylori产生尿素酶,尿毒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和其他酶(如蛋白酶等),直接损伤黏膜上皮细胞;分泌空泡毒素等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变性与坏死;诱导上皮细胞分泌炎症因子,介导炎症反应;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自身免疫损伤。 2.免疫因素是慢性胃体炎的主要原因。患者血清中含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体与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使壁细胞数目减少,导致胃酸分泌不足,严重者可出现泌酸腺完全萎缩,使胃酸缺乏。内因子是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食物中的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才能被吸收,内因子抗体与内因子结合可导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通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3.理化因素长期饮用烈酒,进食过冷过热、过于粗糙食物,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类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 4.其他幽门括约肌功能不全可导致大量十二指肠液反流,胃黏膜受到酶的消化而产生炎症、糜烂、出血;慢性右心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引起胃黏膜淤血缺氧导致黏膜损伤。 (二)病理 在慢性胃炎的病理过程中,病变由黏膜表浅部向腺区发展,由灶性病变逐渐联合成片,最终腺体萎缩或破坏。其组织学改变不外乎炎症、萎缩和化生。 1.炎症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表现为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可有少数嗜酸性粒细胞存在。如有较多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在表层上皮及小凹皮细胞之间,提示活动性炎症存在。 2.萎缩长期慢性炎症损伤导致胃固有腺体数目减少,黏膜层变薄,胃镜下黏膜血管网显露,常伴有化生和纤维组织、淋巴滤泡等的增生。 3.化生慢性炎症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产生不完全性再生,包括肠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肠化生是指肠腺样腺体代替胃固有腺体,当胃底腺黏膜内出现幽门腺样结构时则称为假幽门腺化生,是胃底萎缩的标志。此外有异型增生,又称不典型增生,是指细胞在再生过程中过度增生和丧失正常形态的分化,在结构和功能上偏离正常轨道,形态上出现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是胃癌前期前病变,目前对轻重分级尚未统一。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多由于脾胃虚弱,加之内外之邪乘袭所致,主要与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等有关。 解锁看完整版,给你带来长期健康,一次性解锁完消化性溃疡专栏的20余篇,全方位分析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与预防,收藏好,以免找不到,后续还会不继更新,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18%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kbgiw.com/kjscyy/82607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