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节重点讲了,疾与病的区别,影响个人健康之矛盾冲突的两个阶段。本节主要讲第一层次矛盾:脏、腑间的矛盾。试以脾胃疾病为例做些解读,可能会好理解些。 我们经常会有胃肠不适,如:胃胀、胃痛、嗳气、返酸、肠鸣、腹痛、便溏或便秘、纳差或贪食……等,就诊中医可能会推测是脾胃系疾病,就诊西医可能会估计为胃炎、肠炎、消化系溃疡、胃肠功能紊乱……等消化系统疾病。无论中医或西医,凭经验诊断,其误诊可能性都较高。 胃肠镜检查,是现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诊疗手段,是医者借助光纤技术,拓展了西医四诊之“视”、中医四诊之“望”的诊病功能。经胃镜、肠镜、小肠镜或胶囊内镜等检查,能更直观地看清:究竟是胃窦炎、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小肠炎、结肠炎……或是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结肠溃疡、胃癌、肠癌……等,究竟是哪种更具体的疾病,以进一步明确诊断,更准确地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减少诊疗的主观盲目性,减少误诊误治率。 众所周知,非器质性病变,如:炎症、功能紊乱等,是容易逆转的。本人认为,类似情况,属“疾”的范畴,即:脏腑矛盾、脾胃矛盾的冲突,仍处于“可调和”的阶段;换言之,此类疾病是有望治愈的,健康是有望复原的。然而,器质性病变,如:严重溃疡、癌变等,是难以逆转的,通常或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或放化疗等创伤性治疗,即便病灶摘除、病情控制、降低了死亡风险,但病害及创伤所留下的恶果,是难以修复或无法逆转的。本人认为,类似情况,属“病”的范畴,即:脏腑、脾胃等矛盾冲突,已处于“不可调和”的状态,须付出重大代价,在强大外力的干预辅助下,重新维持自身健康达到另一种平衡。很显然,这种经“战争洗礼”、元气大伤、各方妥协所达成的“新平衡”,岂能与当初平和的“原平衡”相提并论。 中医认为:脾为脏,胃为腑,脾胃是一对脏腑关系。脾主运化食物水液,主升举,喜燥恶湿……;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喜润恶燥……。显而易见,经过上万年不断进化的人体,脾胃、脏腑之间的功能,既相互默契配合,又相互制约管控,就像家庭中夫妻间的矛盾统一关系那样,男主外、女主内,家和万事兴。 年本科毕业,我有幸跟随成汉所长进行《中医之脾乃西医之胰腺》的论证研究,非常遗憾成所长不幸患白血病英年早逝研究中断,自己也因此攻读白血病方向研究生。近30年来,我依然认为:中医所指的脾,所对应之实体器官就是西医所讲的胰腺(pancreaticgland)。胰腺与胃的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功能,都与中医所描述的脾脏,十分吻合。中医之脾脏,与西医所讲的脾脏(spleen),几乎没有直接关联。 中医认为:脾乃后天之本。脾胃间的矛盾是天然存在,但只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动态把握好两者间的平衡,协同配合,扬长避短,就能为自己的健康造福,源源不断地汲取能量、祛除糟粕,让自己的后天体质(人体的质量)越来越好。 相反,如果脾胃之间经常“闹矛盾”,相互不配合或难以协同,就像夫妻间老吵架、闹别扭,那样的话,人不生病才怪呢。例如:脾该运化的时候却不能好好运化(如餐后加班);胃该受纳的时候却无法受纳(如饮食无律)。再如:脾喜燥恶湿,想升举的时候,却难以升举(如过量寒食冷饮,脾被寒湿所困),胃喜润恶燥,该通降的时候却无法通降(如饮食不节、辛辣热燥油腻烈酒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幽门痉挛)……很显然,矛盾升级的恶果:轻则胃窦炎、胆汁反流、肠炎……重则胃溃疡、球部溃疡、胃癌…… 很多“老胃病”的患者,喜欢看中医,却不明白其中的医道。西医治疗胃肠疾病,常用药如下:①制酸药,抑制胃酸分泌;②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排空;③粘膜保护剂,减轻胃肠粘膜受损;④菌群调节药,杀灭幽门螺杆菌,增加益生菌等。本医生认为,这很重要,也很必要,却都是在“治标”,而不是“治本”,因为,脾胃的矛盾并没有彻底解决,起作用,只是在缓解矛盾,或掩盖矛盾,用的不当,则可能加剧矛盾冲突。 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可能会经常出现以下名词:脾胃不和、肝脾不和、肝气犯胃、心脾两虚、脾肾两亏、脾肺气虚……等。大家有没有认真想想,其中的医道或奥妙在哪? 估计大家没细想过,否认,不会总是只白癜风要多久能治好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最给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