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很多慢性疾病和流行性疾病就会出现,冬季是中老年人生病、甚至死亡的高发季,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会严重威胁的身体健康。保护身体,预防措施我帮你。 1、流感和感冒 冬季气温低、昼夜温差变大,最需提防的就是流感和普通性感冒的侵袭。流感的最大危害是引发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它会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普通性感冒如果治疗不当也很容易发展成支气管肺炎,还会引发肺炎等并发症。普通性感冒表现为喉咙痒痛、鼻塞、流泪、流鼻涕、打喷嚏、咳嗽、轻度发烧、头痛和咽痛。一般来说,年老体弱者、儿童、患有慢性病者和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被流感或感冒找上门来。 预防措施 要预防流感或感冒,除了接种流感疫苗外。 ①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的次数,室内注意通风; ②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剪指甲等; ③平时多喝水,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免疫力; ④老人、小孩要及时注射流感疫苗; ⑤感冒后不一定要用药,但如果3~4天仍无好转迹象,应及时就医。 此外,还要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等。流感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到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口罩,注意卫生,勤洗手。而感冒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不但要注意气温变化,还应尽量避免接触感冒患者,接触到感冒患者或他们碰触过的东西后要洗手。 2、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一般是由感染、长期吸烟等因素引起的。一般来说,老人、吸烟者、患有慢性病和免疫力低的人(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结核、肿瘤等),在冬天里都容易发作慢性支气管炎,而且容易发展成肺气肿,严重的甚至会发展成肺心病。这是因为在秋冬换季时,如果受凉,抵抗力又差,就会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严重的甚至病情会持续1到2个月,有的直到天气转暖时才会缓解,而且病情也容易反复。 预防措施 ①慢性支气管患者平时可适当进行耐寒运动,增强抵抗力; ②如遇雾霾期间要减少外出或佩戴口罩,并可利用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③老人、儿童、体弱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要正确治疗,及时就医,防止发展为支气管疾病。 3、哮喘 冬季是唿吸道疾病容易肆虐的季节,哮喘就是其中之一。冬天天气寒冷,受寒冷的刺激很容易诱发哮喘,发生肺部感染也容易诱发哮喘。此外,冬天里很多地方包括家庭容易门窗紧闭,导致室内空气污浊,另外,运动不当也可能会诱发哮喘。而容易发作哮喘的一是有过敏史的人,二是患有过敏性鼻炎的人,而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也可能合并哮喘。 预防措施: (1)体质过敏以及哮喘高危人群首先要远离过敏原。 (2)要注意保暖,以免因为寒冷诱发哮喘。 (3)要注意运动不能太剧烈。 (4)哮喘患者认为该病不去根因此就不去看病,这也是不正确的。医院复查肺功能。 (5)有条件的哮喘患者还可以记哮喘日记,用风流速仪测风流速,并记录下数据,医院看病、医生诊断病情很有帮助。 (6)尽量避免油烟,并做到哮喘的早发现、早诊治。 4、胃肠道疾病 易感人群:暴饮暴食者、饮食不规律者、大量饮酒者、慢性胃病患者。 攻击方式:冬天早晚温差大,冷空气易刺激胃肠,导致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病多发;大吃大喝、摄入过多热量或酒精,易引起胃肠黏膜损伤,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甚至消化道出血;冬季也是病毒性胃肠炎的高发期,尤其要警惕儿童感染。 如何应对: ①注意保暖,生活起居要规律; ②切忌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③慢性胃病者要少吃含有鞣酸的水果,如柿子、葡萄等; ④如出现胃部不适或疼痛、嗳气、饱胀感、恶心、呕吐甚至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⑤注意饮食卫生,海鲜等生食要彻底煮熟,生熟食物分开放;尤其注意儿童的餐具卫生。 5、冻疮 冻疮是寒冬或初春季节时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肤炎症损害。经常发生在肢体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边、耳垂和面颊部。中医学认为冻疮的发生是由于患者阳气不足,外感寒湿之邪,使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而发病。因而在冬季,体寒的人,往往出现冻疮症状。 预防措施 (1)加强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锻炼,如跳舞、跳绳等活动,或利用每天洗手、脸、脚的间隙,轻轻揉擦皮肤,至微热为止,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微循环障碍,达到“流通血脉”的目的。 (2)温差水泡,取一盆15摄氏度的水和一盆45摄氏度的水,先把手脚浸泡在低温水中5分钟,然后再浸泡于高温水中,如此每天重复3次,可以锻炼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功能,减少冻疮的发生。 6.心脑血管疾病 易感人群: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攻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脑出血、脑梗塞等。冬季气温低,引起机体外围的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易造成患者的头晕、胸闷、心悸甚至摔倒、意识不清等症状。 如何应对: ①注意保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②规律生活,注意劳逸结合; ③心脑血管患者应减少晨练,最好在上午10点后出门,不要选择跑步、跳绳等激烈项目; ④慢性病患者要按时服药,谨遵医嘱,不要私自换药或突然改变剂量; ⑤控制体重,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⑥有慢性病的老人最好随身携带急救药物。 不要小瞧了这些措施,关键时刻,可以救你的命。觉得有用,请
|